这一季的美剧还是挺值得看的,冰血暴和后翼弃兵,老美在高度政治正确下居然搞出来这种没有太多美式政治正确味儿的高级货,还是有料的啊。反观国内就不说了慢慢来吧。

之前看过的大女主升级爽剧,大概有两部?都是日剧,first class和恶魔椿真子,一个是时尚圈打怪升级一个是企业改革打怪升级,揉了职场斗争进去的,打过的怪大多都成了后面的助力,后翼弃兵也是这个套路,不过更简单——升级靠打怪和嗑药看棋谱,业余生活就是吃喝玩买买买,几段现实波折都靠砸钱和朋友帮忙渡过了,药物成瘾酗酒居然说戒就戒,跟纸牌屋的罗素比简直是开挂,相比之下可能更吸引我的是时代背景吧。老美拍这种冷战后冷战时期的现代生活片是真的好,比日剧那种舞台风格强烈的表现方式舒服多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啊,中国没有,真羡慕不来,一点辙没有,不过我们有别的,也不错。

整体分析背景调查啥的没工夫去搞,就把看的过程中发现的小段落小线索和感想写一下吧。

女主和她生母的回忆贯穿全剧,女主她妈是个数学博士,不知怎么就和有妇之夫婚外孕私生子,搞的自己精神崩溃最后就自杀了,但是女主在一众朋友的帮助下几次悬崖勒马浪子回头,跟母亲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算是一种对比。另一层对比是女主的生母和养母,一个一直逃避丈夫的追赶和挽救,一个丈夫钝刀割肉的慢慢抛弃;一个自杀把私生子当误差,另一个活在当下,烟酒嗑药燃尽生命。与其说这是什么女性主义,不如说是两种人生吧,狭隘地说成数学家和钢琴家的不同人生,哈哈。

还有对于女主来说,养母的感情和羁绊是更深厚的,但是贯穿全剧始终的却是她对生母的记忆,总感觉是编剧设置上的问题,就明明养母在被丈夫抛弃了之后说那一句“我也许做不了一个好妻子,但是可以试着做一个好母亲”之后,她的全身心都在女主身上了,虽然她还是喜欢喝酒,但她也很关心女主,哪怕不懂棋也会看,也会听女主讲这些东西。这也是后来养母丈夫使诈收房让女主非常愤怒一掷千金买下房子还有颓废时把养母送到表搞坏了还是一直戴着、恢复理智又在收拾房子的感情动因。不是太懂这个生母这个设置除了如前面所说和女主做对比之外是否有必要贯穿全剧,在我看来养母对女主的感情更加深厚。

女主在孤儿院和管理员夏贝,一个象棋爱好者,而不是只会下棋消遣的那种臭棋篓子,是女主的象棋启蒙者也是给了女主象棋比赛事业启动资金的人,但是到去世都没有联系过女主还留下个10美元没还的梗,包括孤儿院的黑人朋友以及后续的诸位棋友,也基本都是该帮忙的时候出现,甚至管理员的死都被拿出来给女主心理释放做了正面推动,我觉得这是有意为之,不打算在这种地方做什么起伏。

这种全球顶级的服化道也是一种享受,从孤儿院到养母家再到美国大学、纽约、墨西哥、美国航班、巴黎、莫斯科。丰富的细节带来质感上的提升,还有女主的发型服装,从一开始的万年一套到后面模特一样一场戏换一套衣服。你说真的有必要吗,不一定,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展示和文化影响,反观国内的剧就一定要用文字和对话说明出来,就……好好看好好学吧,这是工业代差,从人才到历史的代差,慢慢找自己的好东西吧,会好起来的。

关于镜头语言就更好玩了,虽然这剧是看似硬核的高端国际象棋,但是表现两方对抗的确实大家都能懂的东西——情绪和气势,也许还有一部分打光的运用吧,个人不太看的出来,应该是有的。就是简单的下子迟疑还是自信,专注于棋局还是喝水看对手,虽然7个小时大多数时间都在说象棋术语和拍下棋的镜头,但是对于不懂棋的大众却基本没有门槛,让我想起了一部日本动漫,叫乒乓,虽然画风很粗犷,但是更多用大段的心理描写和专业观众视角的反应去解读比赛,很有意思。

女主第一次喜欢上的那个记者也就是最后一集在到苏联帮她的那个记者是个双性恋,女主前几集在他房间装上他男友那点的莫名火气真是很有意思。直到苏联再次相遇才是

女主在家无事可做,酗酒;女主养母在家无事可做,酗酒;女主初中同学就是那个毕业就结婚推着婴儿车里面还放着酒哪位,大概也是酗酒。空虚的家庭主妇就只能酗酒吗?除了女主以外的那两位没有经济基础的好像也只能如此。而且那个卖酒的店的纸袋子出现了三次吧,我严重怀疑是植入。

女主对于基督教会的资助还有CIA的教育这块的态度也是美剧少有的。基督教会说马列主义是无神论是邪恶的😃;苏联人会用各种方式发信号😃;CIA借着比赛胜利想大举输出价值观等等,女主都很不屑或者直接台词上的反驳,哪怕对苏联的食物不喜欢都没拍得那么明显🤣。中间本尼的一段说苏联棋手相互帮助但美国棋手都是各自为战,还有博尔戈夫在第一次对战女主时说她还是个孩子,这比赛结果让她以后怎么办。(大意)这剧主要表达的就是下棋这点事,同时也隐晦的表达了对现在这个世界时事的态度。好好下棋就完事了,搞这么多虚的很无聊。女主跨过了语言的障碍,走进那个CIA严防死守的国家的首都的户外棋牌角(暂且这么叫吧),大家也都是热烈欢迎和她友好握手,这就是跨越民族跨越国家跨越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奥林匹克精神。看看50年后的现在,什么叫人类从历史里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里学到教训啊?

类似这种感情线戏不多的大女主爽剧,好像都是女主经济基础足够强,心理足够强大或者病态冷漠?这部算是痴迷在棋艺,酒精,和时尚里面了,消费时尚和女性主义的相互纠葛,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这点在first class里面也表现的挺明显的,但是那个剧更像是时尚业的宣传片,还有类似校阅女孩这种的,层次上还是低一些。这种完全靠硬实力说话打败boss的硬核竞技行业,还是更有说服力的。


想说说关于这几年美剧拍冷战时期苏联相关故事的话题,像之前的切尔诺贝利和这部后翼弃兵。一个是苏联内部视角去看待整个故事,一个是以非政界美国人的视角去看待苏联,不同的视角很重要,因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切尔诺贝利就看到了苏联政府、核电单位内部的问题,也看到了他们救灾时的牺牲和科学界的努力。而在后翼弃兵中,我看到了向往美国生活的苏联小棋童,看到了表面沉默寡言但内心依然有个人性格的苏联棋手,看到了对来自美国的女主热情友好的苏联象棋爱好者。也这种算是黑吗?或者说应该怎么从现在的非当局者的视角去看待冷战时期苏联以及各国的作为呢?

首先我认为苏联的故事是值得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影视工业体系拍几部顶级作品的,我觉得这毋庸置疑。不管是由于苏联在当时世界上所产生的价值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还是由于近年来的现实世界似乎有借鉴当时经验的可能性(虽然总觉得是某些人的成见和一厢情愿,明明这世界格局完全不相似啊)。只要不带有主观的偏见就可以了,而且以网飞啊hbo的资源,想拍的准确、去意识形态又不失商业化真的不是难事,这部剧已经部分证明了这一点。

回到后翼弃兵这部剧,这部剧想让人带入的视角无疑是女主的视角,毕竟大段的独角戏,不带入也很难。那么女主对于所谓民主基督教会资助时的附加条件的理由,所表现出的厌恶,我可以理解成她对政治介入她的比赛行程的反感,也可以理解成她对另一阵营没那么反感,毕竟她会俄语,要比一般美国人了解更多的关于苏联的信息。而且也许是从这次直接的和(非?)政府机构的冲突中,吃到了苦头,所以苏联之旅应对CIA的时候就非常的隐晦了,女主没有直接冲突,没有直接的表现出反感,直到比赛结束了才开始放飞自我。实在是不觉得这部剧有太多对苏联的负面表达。这很符合女主的视角,毕竟她不太关心政治甚至反感政治,专注生活和工作。这不是挺好的么。

与其说这部剧是去意识形态或者美式政治正确,不如说这部剧很聪明的把这部分内容从剧情的核心部分调配到了很边缘不影响剧情的部分,就像孤儿院的黑人女孩长大成了为平权奋斗的律师,还有她的爆炸头,还有跟报社记者首尾两段戏里隐晦的提及lgbt,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了解的人可能都无感。这不就是相关题材和内容很好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常存在但不影响其它事物的发展。

越想越觉得这剧立意有那么点高啊(可能是我想多了),套了一个爽剧的皮真是,太有趣了。

啊 写的有点乱,没什么核心观点,大家凑合看吧,想到哪写到哪的……


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2020)

又名:女王的棋局 / 女王的开局

主演:安雅·泰勒-乔伊 伊斯拉·约翰斯顿 玛丽埃尔·海勒 托马斯· 

导演:斯科特·弗兰克 

后翼弃兵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