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蒙是个可爱又神奇的女孩,但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地位问题的关注。的确,她是一个女棋手,但也是世界第一的天才棋手,不论性别,ta们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在64个格子里战斗,她嬴得堂堂正正。第一次上杂志封面时,她发现比起她的棋技,媒体只是抓住她是个女孩的噱头炒作,并没有人对她抱什么期待。
她执拗、易怒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讨人喜欢,再加上嗑药、酗酒,如果不是因为她的才华,可能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她,更不会想要了解她。恰恰是因为这样,她的故事才比一般的天才影片更加吸引人。她聪明不仅仅体现在棋艺上,也赋予她敏锐的感官。加之童年坎坷的人生经历,她比普通人更早思考人生,她一点点窥见社会的复杂,从一开始的彷徨、无助,到后来的自信、坚定,这是她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从9岁开始接触下棋,便从此痴迷。真的很羡慕她,这样的经历在现在的中国也非常难得吧。幼儿园的小朋友说起人生理想整齐划一的科学家、老师,大多数孩子都被规定好了正确的求学道路。社会教育体系在每个年轻的脑袋里刻下统一的是非观——高学历是好的,辍学摆摊是不好的;擅长学校课程是好的,“旁门左道”是不好的;学下棋是好的,影响学业是不好的……
真正的“正确”,本不该由外界定义,更不该由成年人安排孩子的成长轨迹。哈蒙最初学下棋也不是为了拿奖金、做名人。她只是喜欢下棋,忘乎所以,并且将内心的热情转化为钻研、练习,她在下棋中得到的快乐远比得到的荣誉多得多。
Harmon曾经问过一个小男孩:“你实现理想,成为冠军之后,要去做什么呢?”小男孩4岁学棋,13岁被打败自己的对手问这样的问题,自然是一脸懵。
Harmon也是年少成名,这可能这也是困扰很久她的问题吧。她那样聪明,可以飞速演算各种棋局的脑力,闲下来的时候,脑子里肯定特别吵吧——“我离开药丸还有天赋吗?”“这些天赋会不会有一天离我而去?”“我能一直赢下去吗?”“有人是真的爱我的吗?”
经历了养母去世、养父卖房之后,可能她也无数次质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曾经,她因为自己是孤儿,所以要求自己必须赢——在地下室和萨列下棋,她必须赢才能得到指导;在养母带领下参赛她必须赢,才能维持两人的开支……她越走越远,对手越来越强大,失败的代价越来越大,她越来越渴望嬴。片中最后一战,她打败了国际大师级棋手Borgov,可以说是目之所及再无敌手了。对Harmon来说,其实更困难的是必须决定要如何应对接下来的生活。外界给她指的路是接受总统接见、出席重要晚宴、发表官方演讲、成为政坛新秀。但她果断拒绝了,她走在陌生的莫斯科大街上,变回了那个爱下棋的小女孩。
她的世界曾经很封闭,童年的经历让她把心锁起来,只允许药丸、酒、烟、性带给自己片刻的轻松。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没有对手、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快乐,只有无尽的孤独、痛苦、茫然包裹着她,她的人生也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是自己决定,没有人分担她失败的压力,没有人分享她胜利的喜悦。
曾经的对手变成她的智囊团,亲如姐妹的Jolin拿出全部积蓄来支持她出征莫斯科,Harmon接纳了被她拒之门外的亲情、友情,她感受到了强大的后盾,那是久违的被爱的温暖。
养母说过,不知道什么样才是天才,但是学会放松必然有所助益。的确,卸下担子的她终于不用借助药物,也能在天花板下棋了。
长久以来活在自己世界的她,终于不用躲在浴缸、卧室钻研棋局,她可以轻快地走上大街、广场,下棋不再是战争、赌博。棋盘是她封闭自己的世界的锁,同时也是找回自信的钥匙。成功和失败并不是下棋的全部,也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毕竟,只是 play a game。
如果人生也是一局棋,有的人激进、有的人保守,有的人攻城略地,有的人节节败退;有的人高歌猛进,有的人步步为营这一切都没有错,只是不同的风格罢了,重要的是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这也许才是人生最要紧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