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5-25

狗牙:选择与自由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到更深入的政治、集权方面的隐喻。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的确一直都在想着1984。从语言入手禁锢住思想,这简直是最高明的控制手段。

以前学历史课学亚里士多德,一直都觉得他的存在不都是被一直在推翻推翻推翻么?到底推崇他什么?但是后来明白了,因为他创作了许多“概念”。很多问题在写进人类的历史之前,是不会被意识到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很多问题与思考,这一步从“无”到“有”,也是最艰难最伟大的一步。

于是《1984》中的那个“社会”和《狗牙》里的那个伊甸园高明地从源头掐断了任何可能会引起“反叛”的因素。没有“枷锁”与“镣铐”这样的词语,就不会有任何不平。没有可以与外界联系的电话机,没有远在天边的大海,没有需要出门的远足,而只有饭桌上的盐罐,只有柔软舒适的沙发,于是就没有“外面的世界”,天上的飞机也会坠落到自己家里的草坪上。家里便是伊甸园,外面只不过是充满了危险、充满了会把人拆吃入腹的怪物“猫”、而且永远只能用汽车保护住自己的世界,而家里有会孕育一切的妈妈,家里有能从字典里读到的一切东西,外面什么都没有,没有“外面”,又为什么要“出去”?

真是非常非常成功成功的禁锢与“保护”。所有东西家里都有,所有就不存在引诱子女出去的东西;没有出去的欲望,就不会出去。永远幸福又无知地生活在这个伊甸园,玩着幼稚的游戏,捡着天上掉下来的飞机,期待着观看“家庭录像带”。

他们会期待狗牙掉落的那一天么?反正外面什么也没有,不是吗?然而人类总是有好奇,大女儿好奇晚上会发光的荧光发卡——看起来似乎没有危险,而且家里没有。她会好奇录影带里的影片,会模仿其中的动作和台词。于是一个精心被构造的伊甸园被从内部撕裂了,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并且想要出去看看。

片中姐姐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然后让妹妹喊她。她兴奋地背过身去,听到叫声转过来答应,答应,答应。一起看电影的同学说“这不就是教育的启蒙吗?”

因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所以出现了“选择”,姐姐放弃了安逸的伊甸园,选择了砸掉自己的犬齿——这是她最美的一个笑容——然后钻进后备箱——也许是聪明地为了让父亲载她出去,也许是以为只有坐在汽车里才可以出去。

然后我就一直等一直等,她却没有从后备箱里出来。我私下里认为她可能闷死了。

其实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家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像训狗一样训练子女?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控制欲?为了建立一个集权?或者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子女不受外面世界的污染与伤害?片中那个“哥哥”,我也一直都在揣测他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若是真实的,父母莫非是因为哥哥的去世而伤心不已进而变态地想要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子女?若是虚构的,那无疑也是为了如此来使子女对外部世界产生恐惧。

然而后来在豆瓣上看了个评论,其中援引了一篇对导演的采访,本着学英语的想法我去努力借助各种翻译软件看了一遍那篇采访,原文见http://www.electricsheepmagazine.co.uk/features/2010/04/05/dogtooth-interview-with-giorgos-lanthimos/ 。
然后才知道导演只是想拍一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会是什么样。所以原因并不重要,结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从思想根源禁锢掉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以及选择的权利的话,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NOT KNOW, SO NEVER CHOOSE.

而当提到这种教育模式时,若撇去父母对子女的暴力,我们假设他们是为他们好,仍然觉得最有效的教育是给他们看这个世界,交予他们分辨的权利,然后去自由地做出选择。

狗牙Κυνόδοντας(2009)

又名:犬齿之家(台) / 非普通教欲(台) / 犬齿 / 犬牙 / Dogtooth / Kynodontas

上映日期:2009-05-18(戛纳电影节) / 2009-11-11(希腊)片长:97分钟

主演:赫里斯托斯·斯泰尔伊约格卢 米歇尔·瓦利 昂格利基·帕普利亚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编剧:艾锡米斯·费利珀 Efthymis Filippou/欧格斯·兰斯莫斯 Giorgos Lanthimos

狗牙的影评

William
Willi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