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看《波拉特》,赶紧看看吧。就像《疯狂的石头》一样,同样的小制作高票房,同样的轰动,同样的搞笑。搞笑的部分这里不需再提,有幽默感的人都可以自己体会。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有一个坚硬的内核。
 
一个哈萨克斯坦人,国家电视台的金牌主播,为了建设伟大祖国,要到“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US and A去学习文化。牛逼的创意是,这么一个本来就很容易出彩的故事,主创人员竟然想到用纪录片的方式去虚构现实。于是,8个人的剧组,伪装成哈萨克斯坦人,奔赴美国各地,“采访”了各个阶层的人士,然后剪接成了这部比石头更加疯狂的电影。
 
当今社会的诸多热点敏感话题,在这部电影里都有所体现,这又和《疯狂的石头》不谋而合。全球化(《巴别塔》)、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冲突(《血钻》《暴雨将至》《黑鹰坠落》《卢旺达饭店》)、沟通和交流(《撞车》《巴别塔》)、贫富差距、反犹太人、性、女权主义、种族主义、文化差异、同性恋、反恐、大美国主义,等等。一部“伟大”的影片能够把上面某一个方面讲清楚就不错了。而作为一部荒诞恶搞的电影,《波拉特》毫无顾忌的触及了上面所有的问题,并且能够让观众比以往多思考一下,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诚实的孩子一样,喊出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真相。
 
我们在这世上活着,渐渐的变得老成,或者装成老成的样子。天知道,我们每天学会的一切,也许都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波拉特的懵懂或者真诚,那些假模假式的美国人一个个不知所措,或者表现得忍俊不禁。可是,他们却又变成了电影观众的笑料,是他们接受波拉特“采访”时完全不会预料到的。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看波拉特出丑卖乖,除了哈哈大笑之余,可以为自己没有遇到那样的事情而心存侥幸吗?说到底,谁都不比谁机灵多少。
 
这又是一部值得多看几遍的电影。它比你早已沉重的内心要轻松得多。它比你早已繁杂的内心要单纯得多。它比你早已僵化的内心要充盈得多。像波拉特一样,希望你在执着的追寻某个似乎无法触及的目标时,能够始终记得故乡的方向。

波拉特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2006)

又名: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 / 波叔出城:哈萨克乡下佬去美国搵着数 / 芭乐特:哈萨克青年必修(理)美国文化 / 鲍莱特 / 宝拉西游记 / Borat!

上映日期:2006-11-03(美国)片长:84分钟

主演:萨莎·拜伦·科恩 肯·戴维蒂安 路奈尔·坎贝尔 帕米拉·安德 

导演:拉里·查尔斯 编剧: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Anthony Hines/彼得·贝恩汉姆 Peter Baynham/丹·马泽 Dan Mazer/托德·菲利普斯 Todd Phillips

波拉特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