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8-29

同义词:我们都是同义词

在这个天气火热电影档期却略冷的八月末,我们终于迎来了这部万众期待的影片《同义词》。
今年初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它在欧容《感谢上帝》、王小帅《地久天长》等一众强敌的“包围”下脱颖而出,收获场刊最高分3.0,并一举夺得了今年的金熊奖。本片的导演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生于1975年的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之前作品分别入围过洛伽诺电影节以及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周,前作《教师》在评论界好评如此,还曾被好莱坞翻拍。此次带来的是他的第三部个人长片,就已经斩获如此大奖,我想用天才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
导演出生在以色列,年轻时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结束后,去往特拉维夫读哲学,当上了体育记者,并开始写作。拉皮德去法国的理由与本片的主角约阿夫几乎一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逃避“以色列式的命运”。他说走就走,准备时间只有十几天。落地后没有任何居留许可,等于是黑在了法国,靠打零工为生,非法身份不能签劳动合同,也就没有法律保护。片中的男主是个从以色列逃到法国的人,在片中他迫切的需要由内而外的获得“法国人”的身份,故事也就此展开。
为了可以更精准的重现这段经历,拉皮德在选角时没有去找同时会法语和希伯来语的演员来装口音,而是把剧本翻译成了希伯来语,在以色列找不会法语但愿意学的人。当时还在读戏剧学校的汤姆·梅西耶就是这样被他发现的。饰演约阿夫的梅西耶有一个看上去很法语的姓,因为其父是来自法国西南部的犹太人。但父母在他很小时就分开,由生长在以色列的母亲带大,他几乎只会说希伯来语(英语比较差)却同样向往法国文化。
拉皮德甚至没有让梅西耶到法国亲戚家去学法语,而是在以色列上了两个月课,然后就靠读法文书和影视资源自学。整整一年,梅西耶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几个小时,看电视、听广播,更把法国电影从谷克多到新浪潮看了个遍。这样才能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他并不真正了解法国社会,他需要的只是具备象征性的法国,那个开放包容、自由博爱的乌托邦,从而最终与真实的法国发生了冲突。
这一点也是本片的核心要素,为了叙述最后的“决裂”,也就是出走巴黎,导演可谓费尽苦心,在故事于细节上精心设计。开场时,约阿夫洗澡时,屋内行李遭人闯入盗走,他赤身裸体的追出屋子,却不知小偷是谁,求救无门的他,只能躲进浴缸继续洗澡。次日,楼上的邻居卡罗琳发现楼下房门敞开,跟着男友艾米勒下楼查看,救了约阿夫一命,当艾米勒和卡罗琳将全裸的约亚夫搬回他们家时,艾米勒说了句:“他割过包皮。”割包皮这一细节暗示了即便是赤身裸体,约阿夫的犹太身份还是伴随始终,而艾米勒随即拿出一条内裤遮住,也是预示着随后帮助他获得“法国”身份的故事走向。
身份、国族、语言、宗教、阶级、外貌、肤色等标签造成的隔阂无处不在。约阿夫也试图抛弃希伯来语努力学习法语,他买了一本字典,认真的学习着书上的“同义词”,在“美丽”的塞纳河上怒斥着以色列,因为他觉得法国、巴黎才是理想国,结果后半段他在这个国度上为了生存为了钱还是要被迫说出希伯来语,还是赤身裸体。
若是跟法国女性做爱、结婚,便可能拥有法国国籍,于是约阿夫和卡罗琳发生了关系,并结了婚,依旧是赤身裸体。
本片中唯一有裸露戏份的角色只有约阿夫,但本片中的裸露镜头却一秒也不曾有色情意味,本片中的每一次裸露更像是在展示真正的自我,一种迫不得已,这恰恰是全片最为讽刺的地方。
约阿夫在片中努力去除他的外国人身份,作为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报复或者疗伤。约阿夫为能取得法国身份,必须学会法国国歌并理解接受法国思想。课堂上,老师问来自各国的学生许多是非题:
——你的儿子喜欢男人,父母殴打他,对还是错?——错!
——在法国每个人都有思考和表达的自由,对还是错?——对!
——法国的道德准则仅适用于法国人,对还是错?——错!
学生们大多可以迅速的给出“正确答案”。但恰恰是因为拥有“正确答案”不就代表这一切背后还是有一套必须遵守的规则吗?这是真正的自由吗?
自由,终究要受限于群体,群体思维往东,人们为求自保只能往东;群体往西,只好也往西靠。约阿夫逃离不自由的过往,投身进他以为的“自由”,但其实是进入另一种不自由与不对等,其实这世界上哪里有真正自由的土地呢。
电影尾声,约阿夫终于认清现状,打算离开巴黎,他想向艾米勒道别,但他家的大门对他深锁,许久的呼唤也不起作用,他是否在家,无人知晓。最后他意图撞开大门,但不管他怎么冲撞,大门依旧坚固不为所动。。。在一次次的反复中,这个故事走向结束。
从二人的首次见面,彼此间没有“门”且约阿夫是赤身裸体的坦诚,到片尾,他衣着整齐隔着一道门,我们看到的是分明是跨不过的界线,看到的是人与人因着思想、语言、选择、身份、阶级、爱恨而构架起的高墙。
另一方面,本片的视听系统也在不断为这个故事增添色彩:跟随镜头的视点变化,男主街头走动时运动镜头的快速切换,炫目的光晕,特定场景下剧烈晃动的手持到拥抱女主后短暂的稳定,在车身后突然的推镜头,似乎都在强调像主角这样的理想化的想法的不真实以及主角与巴黎的“隔阂”。
这是个非常哀伤的故事,没有母语没有国别没有过往,人无法为为人;但有了母语有了国家有了过往,人也无法活得自在开心;世界注定是没有完美的,无论身在哪个地区国度,我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义词”,这是个无奈的事实。
最后非常推荐所有人都去仔细的观看本片,除了最直观的故事,本片还有诸多可供分析的拆解的细节供观众们去探索,尽管它有些破碎的叙事和后半段略显无力的情节注定他不会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但它绝对是今年最值得反复观看的一部电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同义词Synonymes(2019)

又名:字旅巴黎(港) / 出走巴黎(台) / Synonyms

上映日期:2019-02-13(柏林电影节) / 2019-03-27(法国)片长:123分钟

主演:汤姆·梅西耶 康坦·多尔迈尔 路易丝·舍维约特 乔纳森·布迪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编剧:那达夫·拉皮德 Nadav Lapid

同义词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