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thought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这句话是不是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相映衬呢。

诚然,如何成为一个作家是很复杂的,有名的作家更甚。记得以前读过一句话,作家呈现的并一定真的是他所想呈现的,在抛去审查批准、迎合读者心理的前提下,这看似一个伪命题,就好比哈利波特如果最后死去并不是因为JK心里他已经了(这句话好绕)。以前曾经看过一个学期的耶鲁大学的文学课的在线课程,课程中集中讨论的就是一本在美国很出名的作品(仍记得是一个美国黑人写的小说),课程中心讨论是,这部作品在出版之前被删掉了三分之一部分,换言之,读者读到的版本少了三分之一,而被删除的三分之一,很有可能才是那本小说真正的中心所在。若真的如此,那这部著名的小说为何会以三分之二流行于世?

一本作品的删节版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异闻,在一个作家只出了一部分并看似完结的章节的情况下,如果这部“半”成品被世人所推崇,那剩下的部分是否还有意义存在呢,作为一个作家,他会不会选择默默的让这“不存在的”另一半消失,还是会去挑战甚至是戏虐读者。而万一万一,这剩下的章节是后半部分,那前半部分其实只是铺垫,而且是一个精美的抱着欺骗的铺垫。从中,作者的真意何在,这部作品的真意何在,真实性何在?

另一方面,作者的内心是很难解读的,就比如本片中,作者几次告诉采访记者,他的头巾仅仅是头巾,没有那些所谓的深意。以前听闻一个笑话:蓝色的窗帘,在语文老师的解读里,蓝色代表着阴郁的心情,仿佛在诉说着作者内心的苦涩;而在作者的眼里,窗帘真的是蓝色的。在世人的面前,一个伟大的作家展现的仅仅一种灯光下的影子的边缘,而黑暗中的一切都是黑色的不可捉摸。在记者与作家最后分别的那一刻,"I am not so sure you wanna be me."也许这是一次呐喊,如果生命从新来过,他不愿意成为现在的自己。不过这也仅仅是见仁见智的解读,就像王国维漠然的逝去一样。

本片的五星,更多的是它所记录的背后的故事,远远脱离本片罢了。

旅行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2015)

又名:旅程终点 / 当旅程结束时(港) / 寂寞公路(台) / 作家上路了(台) / 大作家有嘢讲(港) / 旅程末端 / 两心相依

上映日期:2015-01-23(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7-31(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杰森·席格尔 杰西·艾森伯格 安娜·克拉姆斯基 麦米·古默  

导演:詹姆斯·庞索特 编剧:Donald Margulies/David Lip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