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3-14

旅行终点:Depression

其实最开始是冲着卷毛去看的。
但最后,真正驱使我写下这篇不算影评的东西的,是电影最后,Wallace对Lipsky说的那段话以及最后lipsky那句if i could, i’d say to david that living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ed me what life is like instead of being a relief from it. and i’d tell him it made me feel much less alone.

人生真的会到那种境地吗?会到那种一头扎进自己的死亡反而比其他各种解决途径更轻松地境地吗?
会的。

我仍然记得那时候每天的生活从早上两三点惊醒,然后无法动弹的看着窗外天亮,全身无力的听着每个细胞绝望地呼喊然而又不得不起身洗漱上课。菜肴色泽艳丽的摆在桌子上,但它也就是摆在那里,甚至连拿起旁边的筷子都仿佛是一项艰难的工程。走在路上意识不到自己的在哪里,像是一具走动的骨架,甚至能从骨头之间听到风穿流而过的声音。夜晚来得并不及时,像是生了一场大病终于看见痊愈的曙光,但却突然的没有了治疗的希望。痛苦在还能流出眼泪的时候是幸福的。随之而来的是无法入睡的痛苦和终于进入睡眠却无法摆脱梦魇的恐怖。然后周而复始,你在一片黑暗里,开始了新的一天。

孤独。电影和书籍以及其他很多东西都能让人暂时的逃离孤独。然而它总是在那里的。在你和众人谈笑,在你独坐家中,在你饮酒作乐,在你埋头苦读。它不会离开,它可能才是你人生最从一而终的伴侣。

人是不会变的。至少我认为人是不会全然改变的。至少在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上,在人能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之后,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就意味,或者暗示着,一个一旦踏入这块弥漫着绝望气息的不毛之地后,即便你走了出去,你总是比别人多了些再回来的可能。

药物不能帮助你对抗这种情绪,酒精也不能,烟草更是微乎其微。读书和电影能让你短暂的逃离但也无法慰藉你凋落的灵魂。人生可能很美好,如果我没有经历过这些。

抑郁症的后续其实就是和最初的抑郁情绪作斗争。你要抵抗它的侵袭,那些潜移默化的,那些如同春风化雨般温柔的侵袭,你要认出它,然后和它战斗。你曾经被它折磨过三个月,就要花三年甚至三十年来抵抗。但这又不是战争,你无法借助兵法,你全部的筹码就是你自己,而你的赌注,也是你自己。

你要克服它,在你突然意识到它来了时候。它可能在你置身舞池的时候到来,也可能在你全身舒展在浴池里的时候。但它总会到来的,就像孤独。它也从未离去。

如果你经历过抑郁,意识到这个世界本就虚无。且不说哲学上的争论,意识到这一点本身意味着,你已经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了。每个动作,走路,吃饭,喝水,拿起杯子,举起旗帜,微笑,交谈都失去了意义。你只能和自己的孤独呆着,却做不到和它和平共处。

和自己的孤独和平共处。这很难。不是那种把自己摆成一个特定的瑜伽姿势的那种难,是一种你试图用各种手段麻痹自己让自己忽略这种孤独的存在,但最终你不得不承认,你需要它。你需要这种孤独,虽然它在一步步的让你走向某个你努力试图摆脱的方向。

书房里那个厚重的窗帘,拒绝的可能不是那片美景。那个窗帘也可能恰恰接纳了那个,孤独的,和深入了孤独的自己。

为什么人在接受了生活是什么之后就会觉得不那么孤独呢。可能只是承认了生活的虚无,并接纳了这个事实,由此抵消了之前对这个事实的抗拒所带来的焦虑。生活本身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孤独仍然在那里。就像你接受了脸上的一块胎记,还能怎么样呢。

旅行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2015)

又名:旅程终点 / 当旅程结束时(港) / 寂寞公路(台) / 作家上路了(台) / 大作家有嘢讲(港) / 旅程末端 / 两心相依

上映日期:2015-01-23(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7-31(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杰森·席格尔 杰西·艾森伯格 安娜·克拉姆斯基 麦米·古默  

导演:詹姆斯·庞索特 编剧:Donald Margulies/David Lip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