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C][/img]
试想这样一种情况:你是一名三流作家,有着写出伟大作品的野心但现实情况是你甚至无法靠自己的作品谋生,在一家杂志社做着记者的工作。当你在为自己的新书开阅读会的时候,台下寥寥无几的读者倦怠的样子让你再无自信朗读出书中的字句。然而同时,一位名叫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人凭借小说《无尽的玩笑》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承包了各个书店最显眼的位置,各大报纸杂志也纷纷报道给予盛赞。你的心中作何感想?

这便是电影《旅行终点》的男主之一Lipsky(杰西·艾森伯格 饰)的境遇。于是,不论是出于作为一名记者的职业考虑,还是出于同为作家却相差甚远的嫉妒心理,Lipsky决心采访这位传说中“不用电话、不看电视、不网络社交”的神秘作家华莱士(杰森·席格尔 饰)。

生活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没有人可以预言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当Lipsky期待一场猛料频出的采访,上帝却不小心给了他一场思想与灵魂的碰撞,一场直面孤独与焦虑的自我审视。

Lipsky出师不利,刚出门就迷了路,打电话向华莱士求助,华莱士却质问他为什么会知道这个电话号码,反正就是冷漠脸让Lipsky吃了闭门羹。此时漫天大雪,真有点三顾茅庐的味道。

见面之后证明了华莱士并非什么奇怪宅男,而是一个养了两只黑色拉布拉多、偶尔去学校教课、隐藏了电话、家里没有电视机的普通人,正常作息,按时吃饭,早晨喝咖啡,坚持遛狗,时而去教堂,再正常不过。

一名记者会期望从一名畅销作家的生活中挖到什么猛料呢?是他糜烂的私生活,还是酗酒成性、吸食海洛因成瘾?在华莱士这里,恐怕都没有。这或许出乎Lipsky的意料,当他尝试融入华莱士的生活,尝试进行“有意义”的采访和谈话,不知不觉中被深深打动。就像Lipsky后来自己写的那样:“我看到David和我坐在前车座上,我们都是如此年轻。他想要比现在更好的东西,但我恰恰想拥有他现在的东西。我们都对生活感到迷茫,这种感觉就像闻到了烟草,汽水和香烟。和他的交谈是我这辈子有过最好的一次。”

华莱士的生活极其简单,在Lipsky的这场采访中,华莱士努力不被脸谱化、拒绝被贴上任何标签,期望能以“真实形象”示人。但此“真实形象”在很多方面都充满了身份焦虑,作为畅销作家、作为家人、作为朋友、作为爱人、作为老师,仿佛每一种身份都有让华莱士无所适从的地方。他的内心世界,包括许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以此焦虑为核心的延展。

如果想要更加立体地了解华莱士的形象,你需要留意这些:

独居的他选择养狗而不是恋爱,因为觉得养狗才不会有一直在伤她的心的自责感。从小就沉迷于电视的他出差在酒店时、在朋友家时,还是会不自觉地通宵看电视,于是他选择在自己家中压根儿就不买电视。平时只和20个人有来往的他,在小说大卖之后常常接到“粉丝”的电话,甚至家人也被骚扰,为了不伤害他人的感情,他选择将自己的电话隐藏。34岁依旧独身,或许在华莱士看来,自己的精力只能够用来专注于一件事。写作与爱情是矛盾的吗?“我觉得如果你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某事,其结果就是你会变得异常自我,就会出现利用别人的情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作家,那么这种自我意识可能会是病态的、消磨人的,心灵和肉体都强奸着别人。”

不论你认为华莱士是一名抑郁症患者,还是一个内向的社交障碍人士,甚至只是一个被上帝选中的要负责进行过多思考的人,都不能否认的是,在他略微腼腆的友善的笑容之下,跳动的确实是一颗善良的心。

十二年后,华莱士死于自杀。他曾说,在他的小说《无尽的玩笑》中有这样的描写:人们纷纷从摩天大楼上跃下。是什么样的恐惧会让这些人们觉得,跳楼自杀反而成为了一种解脱呢?或许这是华莱士留给我们的一个永恒的疑问。那个认为一切都只是错觉,用尽自己的全部努力去保留一丝本我的人,极力想要摆脱无奈的束缚,很不愿去承认他可能是失败了,只能说他一生都在与人类的本性、与这个世界抗争,并且最后也没有选择妥协。

“不要成为我。”这是华莱士最后嘱咐Lipsky的话,面对茫茫大雪眼泪夺眶而出。这是Lipsky采访华莱士此行的终点,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作品和智慧,人类的自我意识,我们本能的焦虑并不会有终点。需要牢记的是:即便是如此的严寒,依旧有阳光折射入眼中,不是吗?


旅行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2015)

又名:旅程终点 / 当旅程结束时(港) / 寂寞公路(台) / 作家上路了(台) / 大作家有嘢讲(港) / 旅程末端 / 两心相依

上映日期:2015-01-23(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7-31(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杰森·席格尔 杰西·艾森伯格 安娜·克拉姆斯基 麦米·古默  

导演:詹姆斯·庞索特 编剧:Donald Margulies/David Lip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