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12-03

上海往事:她与他的倾城

--------还好遇见了你

总觉得这是Eileen最该对胡说的一句话。

能发出“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感慨,该是怎样怎样的福气,就为这一句,已是成全。

至于再后来的后来,幸也好悲也好认也罢悔也罢,若非站在当事人的那个历史视点上,外人又有何资格去主观评判此人的该与不该值与不值,何况被论的是如此视世俗礼数于不顾的一个女子。

她该是释然的了。

虽然从世俗的角度看,她是那个victim,但要想让这样一个女子感觉受伤,95%以上的男子或许都是没自信的吧。

她太高了,起码自视如是,所以99%的男子在她那里都是不及格的。可茫茫人海中,偏偏遇见了一个让她想要低到尘埃里去的男人,于她而言,这已是何等的幸事了。照片后的那几句留言实在比她大多数的小说都要高明,就凭这也不得不佩服张的表达能力。

片中有一段记者采访苏青和张的场景,张说:女人天生是需要崇拜的,她想让自己快乐便需要崇拜一个男人,即便那人跟你水平相当(大致的意思)。崇拜这个词真的说的很女人,比“喜欢、爱、依恋”等等要好许多。女人若是独自骄傲,多半是缺少一个可以让她崇拜的男人,至于另外那些动词,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不去思考。对于不打算放弃自我放弃思考的女人,崇拜成为了一种必然,若非为了让自己更加完美,她何必去牵强附会、一个人足以圆满了。

“我就象照镜子一样,突然之间照见了自己,但这个人又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又能心心相印,所以满是欢喜。也有很多人是没有这样的惊喜的,也一样过,也一样有其他简单一些的快乐。”

对她而言,他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个听众,但是光懂得欣赏理解是不够的,她要的是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甚至是个亦师亦友的角色,而这里边,多少是爱情的成分,或许是难以解释的。同理,胡对张,无论何种理由,定然是喜欢的,但爱不爱,真的难讲。又或者,在他遇见她的时候,他还能不能爱了都说不好。


--------他是个狐仙吧?

否则为什么女人只要听他说上几句话就都不行了?且不说Eileen和书中与他纠缠的众多女子,朱家姐妹和台湾的那些女作家们,光是自己读完《今生今世》就被他迷住了。简单的说,若是生活中遇到这么一个人的话,大概就会情不自禁了。怎么会!说起来是这么一个“毫无原则道德沦丧”的HJ,实在是忍不住有这么个念头了--“狐仙”,好像那样可以安慰一下下自己似的。

自认为也是个泛道德的人,所以他的政治立场并未让我有所困惑,只是那人的感情经历实在是....即便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解释,终是难脱“始乱之,终弃之”之嫌吧?Eileen is the special one to me,但也仅仅如此了吧?何况她也只是在某些方面special,别的女子在他口中,又何曾不是special的呢?

坏就坏在,明明应该让人反感的男人,怎么可以把文章写的这么好看!真是叫人恨啊!

书的封面,“我的情感历程......”醒目得胜过“今生今世”四个字,唉,但愿那是出版商的主意,否则他想干吗?省略号真是个好东西,只可惜也就6个点而已,那就用2个吧,或许更好卖一点?

如果说,有这样的名字还会去打开的最初原因是因为对张的好奇,那之后一口气酣畅淋漓的阅读则和她毫无干系了;反倒是因为了他的缘故,让我重新翻读起张的作品来。

胡的中国文字功底实在是好!好到可以让人不管不顾他那些不够光彩的生平,甚至是那些构成文章主体的情感故事;300多页的书一气读完真是觉得解渴,大热天仰头喝完一瓶冰镇矿泉水也不过如此。再有原则,碰到逼人的才气也忍不住妥协了,甚至暗暗觉得,可以写出这么漂亮文字的人,本性该不会很糟糕吧?人们只管说他的不是,可有几个是真和他接触过的呢?又或者,若非那个特殊的时代....

退一万步来看,就算他做人有问题,文采是不用当替罪羊的。“不可因人废文”这六个字说得的确在理啊。仔细想来,读他文字的快乐很大程度在于他的古典文化底蕴,这种东西是装不来的。才子散文的确没什么社会价值,但正因如此,反倒是见功力的。

写都写这么好,加上人不难看、声音不难听、眼神不猥琐,他讲起话来一定令人很舒服吧。男人要会说话,这很重要啊,言辞木纳/废话连篇统统不要,这很难吗?突然觉得偶然听到的几句歌词还蛮应景的,她肯定那样感受过吧:
你说的话 我都相信
说得好听 说得甜蜜
你说的每一句 我都相信
为了爱情 失了聪明
听你的话 闭上眼睛
这个梦多美丽 让它继续
你说的话总那么好听
你爱不爱我不能确定
也许你只把他当游戏
我却爱得太用力
你说的话我都相信
说得好听说得甜蜜
你说的每一句我都相信


--------理性头脑 + 感性文字 = Eileen与众不同的才华

与众不同只是相对于约定俗成而言,前提是大众主导惯性思维的绝对强势。这一点上,张是幸运的,那样的文风那样的个人主义,在四五十年代是惊世骇俗,今天的话,未必了。有人说,胡的文采更在张之上;没法比,各有优势,只是今天同时作为新人现身的话,张倒未必卖得比胡好呐。

在理性这个命题上,中国向来不是强项,在女子身上尤其如此。胡的《民国女子》里有一段描写很妙也很有意思: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就这段话而言,他写的也很数学了:)喜欢这样的精确。说人、说文、说两人,一切已是明了。

他其实是不理直气壮的,他没有她理性,这个问题很严重。时间短没关系,若是一辈子,张以后会看不起他的,瞬间顿悟似的戏剧性,我才不信张会为他难过一辈子之类的滥情想法。胡的确有才情,可他还跟不上她的节拍,等终究不是办法。其实他原本无需不自信的,他学不来她的才根本不影响他自己的才,可他还是心虚了,那,还能用爱女人的方式去爱她吗?

好在胡比张大个十几岁,否则这个游戏恐怕都没法玩下去。如果让张乘上机器猫的时光机回到十年前,她还会那么低吗?我看未必。不早不晚,就在那个时代背景的那个时间,让她遇见了已经积累到足够她仰慕起码平视的他,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至于之后之后的一切,即便说不幸的话,也无法仅仅怪责到某一个人身上。特殊的年代里,委屈的又岂止她一个。若说胡和众多女子的关系,是她无法得到幸福生活的理由,那她与一般世俗的女子又有何分别?恨是必然的,但最终最终的结局,多半在于自身的性格和让人压抑的特殊时期。

三宝的音乐从不让人失望,结尾那首《让我奔跑》好听,但歌词的基调我不认同,尤其最后两句,这个故事,不该是如此理解的。

你 可以离我远远
我有我自己的视野
燃烧的烈焰
就算刺眼
在泪水里
抱有信念
人生有太多的波折
永恒中渗透着苦涩

就让我奔跑
不停地奔跑
追逐生命里的自由去寻找
瞬间的心动
用一生回忆
不在寂寞中显示这伤痛

就让我奔跑
不停地奔跑
追逐生命里的自由去寻找
瞬间的心动
用一生回忆
不在寂寞中显示这伤痛

在宁静中的等待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演员并非理想,但也想不出谁是那个理想

有次访谈,朱天文说没有人可以演张爱玲,在这部电视剧拍摄3年之后。的确,张和胡都太特别了,或者说每个读者对于他俩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因此拍这样的剧,我觉得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之前对张爱玲知之不多但之后发觉多了一个人的东西可以看的新读者(哪怕初衷只是好奇而已);对于那些本身已经对张/胡有想法的人,这部剧应该讨不了什么好吧。

刘太可爱了一点,赵太男子气概了一点;感觉中,张应该更硬更冷一点,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而胡应该更柔一些。

台湾的女编剧还是蛮细心的,朱想必是不肯做这份工的,如何面对?

上海往事(2004)

又名:她从海上来 / The Legend of Elleen Chang

主演:刘若英 赵文瑄 寇振海 严晓频 茹萍 王琳 

导演:丁亚民 编剧:王蕙玲 Hui-Ling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