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電影一部,對事件發生後人的心理做了出神入化的描寫,米克爾森的表演必須影帝級別,雖然最近看電影都是地鐵上公交上看的,但這電影我還是相對看的沒那麼間斷。






主要討論下這部電影的故事起因的可能性。




都說童言無忌,小孩子不會說謊,BUT,事實是,當我們還是孩童時沒有說過慌麼?

那麼故事中的這個謊,有可能成立麼?

我想了想覺得根本不可能。

首先,克拉拉,一個大概五、六歲的小孩兒,懂什麼叫做“性”麼?看了淘氣的哥哥iPad上的女人口交硬梆梆的大JJ的色情照片,就把這個利用來誣陷我們的主人公,怎麼可能?

再者,她根本不懂得“性”為何物的情況下,如何知道男教師向小孩子展示硬梆梆的大JJ是一個道德問題,從而據此來向那個好事者幼兒園園長老太婆告狀?

就算現在的小孩兒再早熟,就算在歐美性開放到令人髮指的程度,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兒頂多也就對大叔有喜愛之情,怎麼可能想到主動利用“性道德“來向他報復?

如此之小的小孩們是不可能懂得這些的,這個是生理情況決定的。

就好像這世界上著名的各種孌童案,沒有一個是小孩兒主動向他人“控訴”的,要麼是被其他大人如孩子的父母發現,要麼就是孩子自己無意間向大人描述被大人察覺。

那麼,片中的小孩竟然還學會了無中生有的以此來誣告大人。。。。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過,他的小說從來都不是沒有現實生活為來源,但是他的小說也絕不是現實生活。

所以他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裏面讓一個70多歲的已經絕經20多年的老太婆又重新和老相好激情做愛,高潮迭起,我第一反應就覺得這個實在是太扯了,這能“濕”的起來麼?就算能濕,還有毛的快感啊。

我知道這是藝術,我倒是完全能理解馬爾克斯為了小說故事的情節需要,不用費心去考慮絕經老大娘還能不能濕了,哪怕描述的再魔幻點讓七十老大娘淫水迸發也沒啥不可理喻的,畢竟他倆不OOXX,你這故事沒法昇華。



可這電影什麼都好,題目也好,劇情也好,戲劇衝突也好,都堪稱滿分,就是這緣起,就算是藝術手段,也實在不能理解。

因為編劇或者導演完全可以換個方式,比方說很簡單的誤會都沒這個劇設牽強。

我妄自菲薄的只重新改造一個開端:

第一幕,小克拉拉在家中看到淘氣哥哥的色情照片。

第二幕,喜歡大叔被拒絕。(這兩幕和電影一致)

第三幕,因一個誤會(如,大叔家和小孩在嬉戲,褲子被弄髒了,然後隨便跟誰借了條褲子,廁所壞掉了,大叔只好找個教室,關上前門,結果沒想到克拉拉從後門不小心進來),小克拉拉看見了大叔的大JJ。

第四幕,小克拉拉產生心理陰影(聯想到淘氣哥哥的色情照片),被其他老師(這故事裏的話應該是幼兒園園長老太婆)發覺,隨便問了局“你咋了啊”之類,小克拉拉說:我看到了大叔的大JJ。然後大娘很驚恐的樣子讓小克拉拉潛意識裏認識到這個可以報復。

第五幕,然後所有的問答就和電影中一樣,八婆園長找來一個教育局的,在八婆的不能再八婆的誘導中讓小克拉拉說了謊,誤會徹底生成。

第六幕,園長老太婆又隱晦又八婆的做法,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往後就可以和電影中的故事一樣了)。



個人拙見,不喜勿噴。估計發佈這麼靠後的影評也沒多少人能看到。

















不過如果一個人如果真的善良而又堅強,一定會是片中主人公那樣做。面對莫須有的屈辱,到最後都不願意傷害任何人,但絕不是人善被人欺,該強硬的時候絕不低頭。




只是片尾那個舉槍沒有殺死他的那個人,究竟是誰,我還在思考,可能就是克拉拉的哥哥。

不過這一槍,實在是安排的太妙了。

人性的醜陋面盡顯無遺,喜劇衝突的完美昇華。

為什麼對一個被證明了善良的無可挑剔的人,僅僅因為自己的仇恨和厭惡被證明了是粗鄙和愚蠢,而對善良的人放冷槍。所以如果最後將這意圖殺人的人定義到一個未成年人身上,又有些不太對勁。

如果放冷槍的是成年人,那會是誰呢?





一共7000人看過,就有將近4000人寫了短評,總之這確實是一部讓人看了總想說點什麼的電影。

狩猎Jagten(2012)

又名:诬网(港) / 谎言的烙印(台) / 捕猎 / The Hunt

上映日期:2012-05-20(戛纳电影节) / 2013-01-10(丹麦)片长:115分钟

主演:麦斯·米科尔森 托玛斯·博·拉森 安妮卡·韦德科普 拉丝·弗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编剧:托马斯·温特伯格 Thomas Vinterberg/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Tobias Lindholm

狩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