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片看下来,心理很迫不及待的想上来看影评,但心理很后怕会有看了影评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所以抽了根烟想了想自己在看片子时的真实感受,自己在看片时有俩个方面印象比较深,然后看了影评发现大家有在讨论其中的一个,看了之后发现大部分观点还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没见有人说(废话挺多了,开始说了)

1。无法逃离俗套的来说说关于道德制高点的问题
我觉得大家用的这个词太高端了,其实就是人喜欢抨击别人的毛病,尤其是你发现:“咦,这个人大家都在喷,都说不好,我也得说俩句,反正不会掉块肉,心理还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自豪感,以及特么的正义感。”相信很多人都喜欢这样,别人跟你说一什么事,甭管说的啥对不对,你都想去找个切入点,反驳下,说一说。有的嘴上不说心里也得说说,打个比方打篮球的时候,队友被夹击了,你就叫传球传球,这人要是没投进,你肯定回头找他说刚刚内传外拉出空档,多好。这人要是进了,你还会说。然后下次还是这样的情况,他传给你了,你没投进,你又会这样说,刚你有机会打就坚决打,打不进有犯规啊,还能抢2次篮板。这就是一种现象,大部分都会有的,当然不排除有的人不抬杠的,比如影片中lucas的好朋友。这个例子要说明的问题不是抬杠不抬杠,是人的本性就是倾向于去“找茬”。大家找到个茬,然后发现符合大部队的想法,接着就成了跟风狗了。社会现象说白了就是人性最真实也是最丑陋的那一面吧。
道德就是把枪,握抢的人可能会把枪口对准任何一个人。

2。lucas的父爱
看到片中lucas始终坚持去证明自己的清白,都是生活的中的细节去坚持,这坚持背后的原因,让我特别好奇,因为很多人遇到可能就会顺从了,不可避免的被社会舆论压倒,然后最坏的情况是被逼疯自己怀疑自己,我想这是最可悲的,也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情况。
所以就在想,lucas的坚持来源于什么?lucas离了婚,孩子归前妻抚养,自己只能在征得前期同意的情况下才能看孩子,和孩子生活一段时间,片中孩子的母亲甚至都没露面,还有一个细节就是lucas的预审也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过多的表述。lucas一个人生活,离了婚,事发之前生活的希望和动力应该是工作,朋友,以及最重要的一部分marcus,事发后他的生活只有了marcus,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下,他需要去给孩子一个不受歧视的环境长大,孩子是他生活的唯一希望了,这样一个男人所付出的父爱,是无言的,也是厚重的,他和marcus见面互相用拳头轻打对方,扔帽子的情节也是表明这是一个深藏功与名的男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一开始絮叨起来,就停不下来
3。说说最后一枪以及片名
其实,最后那个镜头的时候,有预感,有人要向他开枪,镜头给的就是暗示主角的无助,成为别人的枪靶。
但我预感的是被打中,死了。
导演开了这一枪,没打中,瞬间觉得天亮了。
最后一枪,看到好多友邻在猜是谁开的枪,做了很多分析什么,又什么200m,风力,身高,个人觉得是过度解读了。最后一枪以及一年后lucas去挚友家,为孩子举办成人礼,期间lucas和以前的朋友握手拥抱的时候,和朋友对视眼神交流的时候,给观众传递的信号就是,破镜无法重圆,发生过的事,即使没发生,舆论的空气已经吸进了每个人的心理,时间不可能倒流,信任就像是没打过飞机的男孩,一旦打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回不去了。lucas成为了枪靶,虽没有被打中,可是心理已经有了阴影,成了惊弓之鸟。
片中男孩到男人的成人礼就是,拿到狩猎证,得到猎枪,导演也在一语双关的告诉我们,有了自己的武器,但不代表就可以把枪口随便指向别人,做人还是要有自己的是非观,社会有风险,开枪需谨慎。


ps:特别喜欢电影的名字,狩猎,即穿插了故事情节,也是点到了故事的寓意,如果导演在画画,那么作品就是影片这一条龙,而片名就是这条龙的眼睛。

狩猎Jagten(2012)

又名:诬网(港) / 谎言的烙印(台) / 捕猎 / The Hunt

上映日期:2012-05-20(戛纳电影节) / 2013-01-10(丹麦)片长:115分钟

主演:麦斯·米科尔森 托玛斯·博·拉森 安妮卡·韦德科普 拉丝·弗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编剧:托马斯·温特伯格 Thomas Vinterberg/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Tobias Lindholm

狩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