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5-07

狩猎:我们是如何被人误解的



在《世界奇妙物语》的2015秋季特别篇里,短片《谎言诞生的日子》,假设了一开始人都不说谎的世界,故事只涉及到主人公利用谎言来获得当下的利益,没有牵扯太多阴暗面,但也仍然提到了被谎言伤害的人。

和真实可见的伤害不同,谎言更像是可以改变人物内心状态的咒语,表面风平浪静,但是敏感的人中能感觉到背后阴郁不安的气氛。

人是群体动物,生存的本能绵延了百万年,当我们的祖先还围绕着篝火抱团取暖的时候,就注定了离群索居的个体必然凋零的命运,人们每时每刻都依赖彼此之间的帮助,无论是心理上获得的安全感,还是可以被看见的实质上的团队合作,本质上都是寻求更多同伴,然后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

无论是一个村落,一个城镇,还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大抵相似。在抵抗自然风雨的过程中,因为群体所能带给的温暖,所以让人在简单的环境中失去了个体的判断力,思考消失了。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群体的特征是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

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句话更是谎言滋生的温床。

如果说最初的谎言像一颗种子,那么最终它会长成什么样,不取决于那个播种下种子的人,而取决于当下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对谎言的判断,都在给谎言提供养料,因为人性的这种特征,决定了群体其实非常容易被利用,缺乏判断,不敢承担后果的人常常扮演追随者的角色。

平庸的群体衍生出的恶,比谎言更可怕。

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是恶,所以可以理直气壮,义所当然,把谎言包装成言之凿凿的真理传播,影响周围的人,通过不断传染,制造令当事人致死的气氛。

阮玲玉临死,遗言反复念叨的,不过是人言可畏。

一直以来,许多影视和文学作品之中,那些被误会,被诬陷的人物最后总会沉冤昭雪,获得痛快淋漓的人生,即使莎士比亚腹诽说,迟到的公正等于不公,但是这种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总是让观众喜闻乐见。

《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药师,别人说江南六怪是他杀的,他也不解释,说周伯通死在他手上,他也好自在地和全真七子打上一架;《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一直误会他是一个食死徒,最后背负杀害邓布利多教授的骂名,他就默默承担下来,毫不计较,直到死去;《巴黎圣母院》里的加西莫多,雨果用上帝视角呈现了他的善良,把他的丑陋留给世界;而《追风筝的人》,简直就是主人公对于这种偏见和误解的忏悔书。

但是现实却从来没有理所当然的善恶因果,也不是每件事都关乎生死。

评价一个人可以非常容易,动几下嘴皮子,敲几下键盘,在手机屏幕上画几笔。正是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容易,让世界不知不觉变得复杂。你做了一餐饭,有人说咸了,有人说淡了,众口难调;写了一篇文章,有人说是流水账,有人觉得矫情卖弄;画一幅画,有人说太艳,有人说太素;当公众人物,有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实不过是你变得显眼,变得独特,所以容易被当成旁人评价的目标,也许是无心之言,却让盲目的听者当成真理传播。

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他们如果客观公正,就会被称为美食家,影评人,鉴赏家,评论员,等等诸如此类,把控舆论方向,制造社会话题,引导懒惰的受众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判断力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的天赋,不随大流,需要的勇气和代价有时候实在太大。

误会对于不善表达的人更是家常便饭,板着脸可能因为牙疼而不是厌恶;心不在焉可能因为晚上没睡好而不是冷漠;没打招呼可能因为在思考问题而不是孤傲;爱搭不理更多的是因为自卑而不是傲慢;不吃东西是因为羞涩而不是嫌弃,寡言少语是因为内向而不是不耐烦;拒绝群体活动是因为乐于独处而不是摆谱,对于这样的人,每一天都要因为这种误解而付出太多的生活成本,失去朋友,丢掉机会,甚至被社会抛弃。

社会是由我们每一个人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把错揽到自己身上,所以就会有责怪受害者的逻辑,谁叫你不合群,谁叫你不解释,谁叫你每天板着脸,谁叫你看起来…像一个坏人,把刻板印象套在他人身上,这样既显得自己高明,有能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优越下去。

丢失的名誉,让人万劫不复。

《狩猎》就是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充分诠释让保罗萨特的名言,而这句名言同样被扭曲——“他人即是地狱”。

影片只好好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的,木讷的,不善表达的好人,如何被误解,被扭曲,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洗刷了冤屈,但是谎言造成的烙印还是像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样,腐蚀掉这个被误解的普通人剩余的人生。

十四世纪的诗人但丁说过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许多少年曾引为座右铭,当历经风雨,阅历渐长,别人说的话就好像慢慢积累的负担,也就让人生愈发沉重。

羡慕那些坚定而能够以公正的尺度去衡量这个世界的人,因为怀疑总比相信要来得容易而充满诱惑。相信有被愚弄的风险,怀疑却总能让自己有退路。

假如放弃全知的视角,正因为普通民众更可能成为主人公的对立面,宁可相信他是一个猥亵儿童的罪犯,才让这部影片笼罩着压抑恐惧的气氛,因为一个误解,群体剥夺走了对个体的信任,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放逐。

在现实中,有些在乎他人感受的人,一方面自己是受害者,另外一方面,自己会不自觉地成为施害者。

那么如何去看待这样的人生呢?

社会性就意味着,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多数人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每一个人对他人的判断都会影响自己的行为,清者自清不过是一厢情愿,在这种逻辑之下,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

所以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希腊就用这种方式处死了苏格拉底。

对不起,这就是残酷社会的真相。

狩猎Jagten(2012)

又名:诬网(港) / 谎言的烙印(台) / 捕猎 / The Hunt

上映日期:2012-05-20(戛纳电影节) / 2013-01-10(丹麦)片长:115分钟

主演:麦斯·米科尔森 托玛斯·博·拉森 安妮卡·韦德科普 拉丝·弗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编剧:托马斯·温特伯格 Thomas Vinterberg/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Tobias Lindholm

狩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