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嫌疑人》是网友津津乐道的典型“多重反转悬疑片”。
这类电影,大伙儿讨论的焦点往往在逻辑是否合理,角色表里是否如一,设局是否高明,情绪宣泄是否充足,等等。
不过除此之外,悬疑片能否让人看个尽兴,有时讲故事的手法比故事本身更起作用。
如果说大多数该类型,是竭力把真相藏起来,误导你在假象里越迷越远,一直到反转来临那一刻才被狠狠镇住。
那么《拯救嫌疑人》就好像是在心疼观众,生怕反转来临时,你受不住那么大的心理拐弯,要先塞几个枕头来缓冲。
具体到情节上,好些地方它明明有实力瞒天过海暗度陈仓让你大吃一惊,却提前通风报信,给你打几个预防针。
看一下片中几个主要的反转:
-------------剧透分割线----------
证据凶器没有被检察长团伙销毁;
检察长儿子当庭认罪又被判无效;
检察长包庇儿子罪行被录下呈堂证供;
人畜无害的死刑犯其实是真凶;
痛失爱女的惠英红指使绑架了张小斐女儿。
每个单独来看,不说严丝合缝,至少也有情有理,逻辑上大体都是成立的。
毕竟有韩国高分原版打底,只要改编不是乱编,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但同样的情节,新版在手法上大相径庭,而且跟许多悬疑片的套路反着来,不搞完美欺骗,喜欢高调预示。
首先,罪证凶器没有被销毁,是因为张小斐李鸿其推断出案件牵涉很大,背后有权势人物插手。
于是将计就计,拿自己当诱饵钓出了检察长这条大鱼,还用智能手表录下了他自承罪行的证据。
他们是怎么引诱他招供的呢?张小斐说“包庇命案、销毁证据,你身为一个检察长应该清楚这么做的后果。”(大意)
她在被绑架殴打命在旦夕不断求饶时,突然说出这一句这么语法完整义正辞严的话,相信许多人听到都觉得颇为突兀。
从剧作上她完全不必这么说的,比如改成“你是个检察长,这么做的后果,你应该很清楚!”
这样口语自然得多,也丝毫不影响后面检察长接茬,承认自己是为了儿子才知法犯法。
为什么让她这么说呢?等到庭审我们知道,原来这个当庭问话的书面语法和质询语气,正好对应说话对象不止检察长而是整个法庭这一布局。
也就是说,影片在设局时非但没打算隐瞒,还故意制造台词上的突兀,主动露马脚给我们。
之后在法庭上,张小斐用心理攻势让检察长儿子认罪,但控方找来精神医师证明此人心理异常,供词不能采用。
这点也是剧情早就透露给我们的。
因为之前此人在老爸面前说过,根本不记得自己杀过人,后来在病院面对张小斐,又神神叨叨的半句清醒话都说不出,很明显脑子不正常。
所以即使他当庭承认杀人,我们也难以相信案子会这样结束,因此后面证词被推翻,我们的情绪也不会有多大波澜。
其实,假如前面不把他记忆缺失、精神异常交代那么具体,对整个调查破案的影响微乎其微,还能让精神鉴定更为有力。
主创当然不可能没想到这一点,但他们还是非交代一番不可,妥妥就是故意的。
再看死刑犯被释放后,突然一改温和无助的印象,露出虐待动物心狠手辣的一面。
这应该是全片最狠的反转,主创也把提示给得极其充足——他在法庭上的熟练表现。
律师迟到,法官问他是否愿意自辩,回答非常理智和有策略:请再等几分钟。
后面作为证人,他大声疾呼:“各位扪心自问,我害怕有错吗?法官大人,我想活就该死吗?”
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连资深律师张小斐都露出赞许的神色,确实是一步好棋。
综观全片,没有人教过他这么说,没有任何他自学庭审辩护的片段,甚至连一丝他心智老练的提示都没有。
他突然使出高招,不但无助于掩盖清白,反而明晃晃提醒观众有诈——这家伙,绝对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另一个重要的线索是,李鸿其作为“警局破案率第一”的警察,在刚接触这个案件时傻话连篇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比如张小斐提出,尸体被清洗干净,现场脚印却完全没擦,一定有猫腻。
这样连外行都能看出不对劲的地方,他却不屑一顾,满不在乎说就是凶手业余而已。
故意拉低他的办案水平,突出身份和认知之间的反差,显然也是有意的设计。
果然后面呼应来了,看似精明的张小斐判断失误,看似糊涂的李鸿其直觉反而是对的,有点《名侦探柯南:水平线上的阴谋》柯南错小五郎对的意思。
还有惠英红才是绑架元凶这个反转,影片也不断安排剧透。
且不说这么大牌的演员,只出现两场戏已经很可疑,两次重复“女儿被杀死两次”的社会主题,就更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后一场戏张小斐以此当庭做了一番公益演讲,引得全庭鼓掌,却让影院里都笑场了,可见重复主题远远不足以让人打消怀疑,惠英红的戏肯定还没完。
果然,后面的工厂对决、跟张小斐女儿的相处,那样的演技密度、动作强度、情绪浓度才符合她的影后咖位。
整体来说,《拯救嫌疑人》给我的感觉有种独特的怪异。
一方面全片如假包换都是悬疑题材的气氛和拍法,另一方面主创又似乎不想让悬疑惊诧感太强烈。
感觉上,像有两个人在暗暗较劲着给你讲故事,一个用各种假象、语焉不详尽力把你蒙在鼓里,另一个不断主动暴露破绽,告诉你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你可别上当。
或许有人反对:这不是很正常吗,反转当然不能硬来,前面总得布置些铺垫,留一些照应,逻辑上才完整吧。
这说法没错,但就像我前面讲的,片中大量提前给到的暗示,都明目张胆地超过了必要的强度,到了故意引人疑心的地步。
可能有人还是不同意:说不定只是因为主创功力不到家,没把铺垫的分寸掌握好呢?
但上文也提了,从布置悬念的角度,有些预防针压根没有打的必要,一打再打,就足以排除主创不小心或不熟练的可能。
对照原版电影,更可以看出这些改动都是精心考量过的,不是脑子一热的顾此失彼。
当然,我也没法判断他们这样改动的原因,只想说:
我们观众都身经百战,遇上再强的反转,也受得住。
下次再拍悬疑片,请放马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