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听一位做了妈妈的同事讲过一句话,记忆犹新,当时她说,谁要是对我孩子怎么样,那就是拿住了我的命。
时隔多年,在电影院里看到陈智琪(张小斐)和林淑娥(惠英红)为各自的女儿开展极限生死交易的时候,那种“谁动我孩子,我要谁命”的情绪有了更真实的代入感。
“死人”林淑娥
对于一个妈妈而言,若是“你拿走了我孩子的命”,那么,是不是“也拿走了我的命”?在惠英红饰演的“林婆婆”这里,答案是“是的”。
女儿离世后的日子,她是如何度过的呢——
巨大的自责情绪:
悔恨自己为何没有接到女儿的电话,自责为何没能保护女儿,痛恨歹人为何如此凶残,不解舆论为何污蔑侮辱已逝去的女儿,不能接受女儿被变态男友虐待……
无限的美好回忆:
看到被绑来的小孩,想起女儿的童年;喂孩子吃饭的时候,也会想起女儿的曾经;想象一下,也许走在路上任何一个相似的背影、任何一个类似的服装和头发、都会唤醒她对女儿的思念。
所以,从错过接起女儿电话、女儿被歹人杀害身亡之后,林淑娥这个女人就跟着女儿一同“死”去了。她生活在人间思念女儿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剔骨剥皮一般的地狱牢笼。
当剧情层层反转到差一点手刃仇人的大结局之时,看到编剧和导演给这位妈妈一个死去的结局,我甚至长长舒了一口气,让她死去,是给予了“妈妈”这个身份最大的共情。肉身消亡,灵魂与女儿相遇,也许是“最好”的安排。
“活戏”惠英红
我特意数了一下电影中惠英红出场的画面,大概10个片段左右。从一出场的葬礼,角色就被放置到了一个很高的情绪氛围里,后面如何把悲伤、痛苦、自责、愤恨分别演绎,以及在不同场景里将同一种情绪做到阶梯的变化,对演员来讲是很大的挑战,惠英红稳稳的托住了。
她没有将悲伤像河流一样蔓延,而是深深的沉入湖底一般,包裹住观众的情绪,把观众拉近、再拉近;她没有将痛苦像爆竹一样释放,通过强烈的声音与浓重的气味让人寒战,而是带着一些体面、带着一些家常,逐渐放出、放出。
她有两个细节,表演上处理得特别好,一个是首次单独面对丹温时、情绪释放的打他一嘴巴之后,她随手抻了抻自己的衣脚、整理衣服平整;一个是将小女孩放进行李箱关上的时候,欲不出声、但是难以控制的发出一声轻微克制的哭声。这些细节,让角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