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金熊奖获得者,德国十八年来第一次获得该奖项者,Fatih Akin执导的《勇往直前》(德语名Gegen die Wand,英语名Head-on),讲述的故事情节如此落俗,缘何可以好评如潮?

它是一部被香港定为“三级”的电影,它充满长时间的暴力与性爱,时而出现吸食毒品的场景,德国式、土耳其式粗口连绵不断,鲜血更是成了影片灰暗夜生活镜头的亮丽点缀——而这些鲜血的大部分竟然是来自于两位主人公的自残与自杀。试想,通过上述手法来表现一段温柔的爱情,是不是会有强烈的对比感呢?

噢,这爱情温柔吗?这爱情过程太残忍,而它天生却还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与自己的爱人分享的哪种情感。如果在夜晚的遮蔽下,这种感情仅仅是做爱,那么,影片中自始自终穿插的明色调土耳其乐队的演奏,就是对普罗大众的理想主义爱情的演绎。我看的是英文字幕版的《勇往直前》,它翻译了所有的土耳其歌曲,所以我现在可以告诉诸位:一首歌就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过渡,甚至是对男主角Cahit和女主角Sibel的“柏拉图爱情”的补叙。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明快愉悦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背景与色彩,都可以说是在象征一种传统——这并非土耳其那与德国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价值观传统,而是横亘整个人类历史的男女之情。正如IMDB上的Chris Knipp评论说,乐队是“周遭的骚动中的一个稳定元素,这便是两人的关系”。

另外,由于影片的情节时间与我们观众的观赏时间相差太大,以至于这种过渡场景很是必要,否则,制片者就只能使用不断的黑屏来制造叙事时间跨度。

其实,说得过一点,乐队演奏的镜头还能算是创造了一种影片与观众的互动,诸位不觉得在数分钟的演奏场景中我们获得充分的思考与回味的时间吗?

要知道,用文字来讲一个大道理很容易,用影像的话,难度则陡然增大不少。该片讲述的是德国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尽管男主角和女主角都是土耳其裔德国人,可他俩面前的是两道完全不一样的围墙。男主角四十岁了仍然在做着底层的工作,没有事业,也没有家庭;女主角则有条件有资本有能力,但她的家庭对她的束缚太大。他们都希望突破围墙,可是他们同样也不知道破墙之后的下一个任务是什么。假结婚只是一个契机,按评论人Chris Knipp的说法,这种突破实际上对两人都是讽刺。男主角想获得一种社会中的存在感,或者获得“意义”,他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人,即防止那位女孩再次自杀。所以男主角实际上不断试图接近主流价值观,假结婚后则不自觉地进入主流的“恋爱历程”,甚至在与“丈夫们”私下聚会时都极其厌恶“婚内狎妓”,最后还不是他首先意识到了那种“传统的”爱情吗?

而女主角则希望摆脱“她的社会”的束缚,她的围墙之外是自由,她不同于男主角的是:她希望抛弃部分“意义”。如此,男主角Cahit希望脱离亚文化,而女主角Sibel希望进入Cahit离开的那座围城。双方通过结婚,互相走进了对方的围城。

上述困境,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两国文化的冲突。我认为,这其中还包含了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影片确实在说德国的土耳其社区居民的非常现实的状况,但他们的生活何尝是可以单单用种族差异来分析的呢?本片后半节还试图在土耳其表现这些纷繁的矛盾,但由于片长所限,不免稍显苍白。不过伊斯坦布尔的镜头明暗对比与色彩对比的象征性如同德国的一样强烈刺眼。这就是影片的足以获得金熊奖的表现力,Akin导演试图用不常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那些“文化理论”的看法——我想,这个演讲既明白又动人。

勇往直前Gegen die Wand(2004)

又名:爱无止境 / 爱从零开始(港) / 爱无止尽(台) / Duvara karsi / Head-On

上映日期:2004片长:121分钟

主演:波热尔·尤内尔 古文.凯拉齐 萨拉·简·麦肯齐 卡特琳·施特 

导演:法提赫·阿金 编剧:法提赫·阿金 Fatih Akin

勇往直前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