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1日下午三点,由贾樟柯执导的最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完成全球首映。在第二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贾樟柯表示,自己时隔十年再拍纪录片,希望借此“寻找历史的证人”。
据悉,《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曾用片名《一个村庄的文学》)通过18个章节讲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的山西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释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众所周知,贾樟柯在欧洲电影界一直是颇负盛名的一个存在,又因为他二十年前的处女作《小武》本来就是发迹于柏林电影节(《小武》曾获得第48届柏林电影节NETPEC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所以在首映当日,很多影迷提前来到影院门口排队进场,千人影厅座无虚席。虽然该片讲述的是中国人的故事,但在观影过程中,很多观众也被电影中的情绪所牵动。
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贾樟柯表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是关于文学的影片,而是借助作家超强的表现能力来讲述个人生活。
他说,影片通过几代作家的讲述带出中国当代历史,含有中国社会的独特信息,“但是这些讲述最打动我的,是无论什么社会背景,人们都要经历相同的问题,例如吃饭、恋爱、生病等。”从结构上,影片以18个章节来划分作家们的讲述,呈现这些共同的主题。
而在谈到当下中国正面临的疫情考验时,贾樟柯也坦诚,目前的中国处在很大的困难中,自己今年来到柏林电影节,除了个人的表达还有时代的表达,希望带来一种声音。
“2003年的SARS是第一次摔倒,这次是第二次摔倒,这需要我们去反思,同时也需要我们迅速站起来,我们带着这部电影来就是想说,我们中国电影人还是在站立着。”
面对这部新片,可能一些人也会好奇——贾樟柯不是一直拍剧情片的吗?为什么他会去拍纪录片?事实上,对贾樟柯不了解的观众可能有所不知,早在其创作伊始,他就一直坚持着剧情片与纪录片“两手抓”的艺术路线。
尤其是在前十年,即他的创作欲望最为强烈的这个阶段,贾樟柯曾陆续执导了《狗的状况》《公共场所》(2001年),《东》(2006年),《无用》(2007年),《海上传奇》(2007年)等多部纪实性质的长短片。而此次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是他时隔十年之后在纪录片领域的又一次回勇。
尽管贾樟柯的这部最新作品还没有在国内面世,但经过此次在柏林电影节的放映后,该片依旧和他之前的剧情片一样照例引起了国外媒体和影评人们的注意。
例如美国著名娱乐杂志《Variety》(综艺)就发文评价到: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纪录片很少涉及细微或偶然的动作,它的主题主要是表达出来的,而不是观察到的。贾樟柯此前的两部纪实作品《东》和《无用》分别拍摄了画家刘小东和时装设计师马可,而此次他又以四位作家为主人公,相信这三部作品将会共同构成一种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非虚构关照。
正如它的片名一样,此片的内容也是散漫而诗意的,片中有些是单独的环境镜头,有些是较冗长的谈话式采访。影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传记,实际上是作家们对中国上个世纪社会变化更个人化、更情绪化的一种思考。
将影片主题延展开的部分是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农村腹地,其中心自然是贾樟柯的家乡山西,尽管近几十年来,这些地区的年轻人口因为城市而大量流失,但这些乐观的作家们却一直在用文字记录着农村的生活和演变。”
而另一家权威媒体《The Hollywood Reporter》(好莱坞报道)也对该片做了专题报道:
“这肯定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但它的主要受众可能是中国的本土观众,或者至多是柏林等电影节上的中国影迷。对于那些想寻找亮点的人来说,近两个小时的影片看起来很平淡。它与煽情相反,反倒有一种安静、凝重和沉思,尽管它对中国现代历史事件的多次提及可能会让普通观众失去兴趣。
在片中,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马烽的女儿回忆起她父亲在二战期间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记者和青年领袖的过程,他曾属于中国第一代受过教育的农民;出生于50年代的作家贾平凹则描述了文革期间造反派如何关闭学校,并把当老师的父亲送去劳改的记忆;
而出生于60年代的余华,在以短篇小说成名之前,他甚至当过牙医;片中的唯一一名女作家是梁鸿,当她回忆起自己生病的母亲和小时候所遭遇的贫困时,她变得情绪激动起来,她曾被迫站在教室外长达一个月,只因为她的父母付不起她上学的学费。
尽管贾樟柯的这部最新作品没有太多的高潮,但很高兴看到他为此精心创作了很多特写镜头,尤其是将镜头对准大街上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无名小卒,而且他还选择用西方古典音乐作为对照,当然,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眠》可能对西方人来说有点遥远。”
除了以上两家媒体的报道,在国外影评网站Letterboxd(类似于国内的豆瓣网)上,一些外国影评人也留下他们对这部纪录片的简评:
“这是一部忧郁而怀旧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农村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的变化。许多当地人,无论老少,都热情地讲述着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它很美,但是太怀旧了。它在后半段变得有点重复和多余,似乎失去了重点。前半段是关于作家们的回忆,这是更好的一半。
我认为它可能会更多地吸引到电影评论家和贾樟柯的粉丝。所有的故事都有一种关怀的感觉,听这些故事也是令人愉快的。很值得花时间坐下来去看。”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发展进程对个人生活造成诸多影响的纪录片,制作精良,感人肺腑。它仍旧是贾樟柯的那个世界。如果你很精通细节也无妨,因为我有时确实会觉得自己有点迷失。”
“贾樟柯用这部影片告诉你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好作品,要在一个令人愉悦的氛围下,巧妙地将采访者纳入中国的历史记忆中去,要利用他们的说话方式,有机地与政治背景进行结合,并通过他们的发言提取出有用的素材。此次贾樟柯的创作依旧是非凡的,尤其是片中的配乐,观看此片,观众就像在沐浴一样,非常棒!”
“我不得不说余华是特别迷人和幽默的,我们都在听他的讲述。这也可能是我看过最精致的纪录片之一。贾樟柯真的可以捕捉到人物的人性以及他们细微的特质,而且是以一种很感人的方式,有时还会有点搞笑。
在复述记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趣的图像并置现象。感觉很怀旧,有点伤感,也有点美。当我看着高速飞驰的列车上年轻人们只会盯着手机的画面,配合Con Te Partiro这首老歌,我简直潸然泪下!”
“十年前,贾樟柯拍摄了《海上传奇》,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城市生活的纪录片。现在,他又拍了一部纪录片,但主要是关于中国农村和农村文学的。总的来说,贾樟柯通过两种艺术形式很好地讲述了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它的片名本身就是对诗意的定义。选择用西方古典音乐来表现日常乡村生活也是非常有趣的。”
究竟贾樟柯的这部新纪录片会有哪些精彩的内容?它在形式上又会有哪些新的突破?相信深受疫情困扰的中国观众也非常期待。
而一个不得不说的好消息是,据称这部影片已经拿到了龙标,它也将有望于今年在国内正式上映。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