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第五场及第六场,首映场后又看了重复场。
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回乡录,或者直接用科长创办的吕梁文学季的主题“从乡村出发的写作”。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中国文学名家构成近达一个世纪的代际传承,唯一不变的是乡土与创作,“你生在那里,也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现场最受观众欢迎的是幽默风趣的余华片段,未尝生活苦的年轻一代犹如影片收尾的角色——梁鸿14岁的儿子,早已忘记河南方言,最想问爷爷的问题是“他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吗”,他们爱的是轻巧和愉悦,苦难和历史对他们而言遥远又枯燥。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从乡村出走的我们未能尽到传递信息的责任。个人偏爱的却是梁鸿的章节,一个名人面对镜头撕开自己的家庭心酸,甚至是她个人至今未能走出的母亲阴霾,需要的不仅仅是袒露的勇气,更是直面未来的剖析,梁鸿篇章也是在国外最受欢迎的部分,谁人能拒绝真情流露的人物。
科长在最后接受提问时说,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有责任告诉都市一代,什么是家乡。他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点,无论是电影创作、平遥国际影展还是贾家庄的文旅版图,汾阳小子成为有目共睹最爱山西的电影人。只是奈何明月照沟渠,希望这不是最后一届有科长的平遥影展,希望一切还有转圜,明年还能见到那个在白天热情待客、深夜蹦迪喝酒的科长。
难忘19号重复场结束的场景,大厅还未亮灯之时,全场在黑暗中屏息敬候长达两三分钟——所有人都在科长出现,出现在这一届影展的闭幕影片、也是他自己的影片上,毕竟过去的十多天他曾多次出人意料地现身多场放映现场,与观众互动。但很可惜,犹如两个小时前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发布会上哽咽那般令人遗憾,科长没来。随着刺眼的灯光亮起,所有人失望起身,却并无怨言——对一个付出无数、受尽委屈的科长,除了感谢,还能说什么。不愿离场的人们,缓慢挪动,却多次停下拍照,拍大屏幕,拍人群,拍电影票,似乎在和这场为了告别的聚会做最后的告别。
如果海水不会变蓝,那就让我们一起游到鱼虾死绝吧,游到海底窒息,游到海水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