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这部电影,果然算是被忽视的佳作。

首先主要的还是信仰,关于信仰的电影,或者里面多少带着对信仰思考的电影一直都是我比较喜欢的题材类型。比如李安的《少年派》,印度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PK》、《偶滴神啊》,以及我非常喜欢的《天佑鲍比》、《菲洛梅娜》、《以德报怨》等,还有前面比较热的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这些。以前在看了《以德报怨》的时候爷写了一个短影评,提到过一个故事,好像是在知乎上宗教信仰话题里看到的,说是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突然面向他飞来了很多小石头,砸中了他。他很生气,开始咒骂他所信仰的上帝的漠然。他边走边骂,结果却发现在路的前方,上帝正在张开双臂竭尽全力去遮挡前方密密麻麻飞来的石头。绝大部分的飞石都砸在上帝的脸上和身上,只有小部分的漏掉才落到了后面砸中行人。于是这个人对刚才自己咒骂和不理解上帝的行为感到羞愧,并继续信仰着全知全能的上帝。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但是下面的讨论却没有停止。有人就问了:“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这些石块是哪儿来的呢?”答案应该是“撒旦”,于是又有人问了:“既然上帝全能,为什么不直接把撒旦消灭?”如果说这些罪恶,对人类在认识上带来益处,从而让人类能够更好的面对未来走下去。这些我也是不认同的,因为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意义层面的东西能够让上帝忍受,比如二战犹太或者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件。当然这都是历史进程过后看到的无数个个体遭遇集合在一起的大事件,这样的话题说多了或许往往无情,而去关注身处当时的某一个人的遭遇和态度或许才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启发。这也是这部《亚当的苹果》在聚焦神父伊万以及伊万对周围人的影响所能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原因。或许在每一个信教者的心中,他们也深知无法去解释神的漠然,无法去解释自己或者别人经历的那些痛苦、罪恶到底是为什么。魔鬼常在,为何神却不常在?其实并不是这样,不是神不在,而是我们在祷告时,神也在祷告,我们在遭受苦痛的时候,神也在遭受着同样的痛苦。所以信仰的上帝有没有呢?或许可以说是有的,但其实它不在头顶,也不在神台,而它就在我们自己。上帝就是我们,撒旦也是我们。神的全知全能是我们对自己过去的全部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潜能。就像这部《亚当的苹果》里面提到的那个印度球员,在事故中失去双脚后仍然能够跑回家甚至还开始继续训练并踢球。人的意识意志所能承载和改变的东西或许真的可以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个印度球员如此,电影主人公伊万如此,那些虔诚的信教者也是如此。或许他们只是找一些理由去面对那些苦难、罪恶,那都是魔鬼在考验他们。或许他们只愿去相信上帝,相信那些美好的东西,以求维持一个平衡,抗拒那些不好的东西去打破这个平衡。有的说这就是对现实的逃避,对,这的确就是逃避,但这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本来不是就应该离那些苦难、罪恶以及悲伤的东西远一点么?逃避丑恶、残酷,选择去相信那些善良美好以及阳光。还有一点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些历史进程中的大事件,或许我们往往看到他的苦难面,这其实不是因为在这些事件中放大了罪恶与残酷,实际上只是这些事件放大了罪恶以及它对立面美好善良的总和。因为或许我们去寻找看这些事件中的一些美好光辉,它们也同样深刻得让我们对未来继续怀有期望。人能够犯下如何深的罪恶,人就能展现出如何光辉的伟大。

其次,关于这部电影说说另外几个具体喜欢的地方。第一就是这样一部悲情色彩的心灵救赎故事却是一个十足喜剧的构建来呈现。亚当、贡纳、哈立德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喜剧效果很好。有几个段落真的是笑得差点停不下来了,比如伊万纠结饼干时、哈立德拔枪射鸟时、哈立德拔枪射光头党时……第二是片中在车上多次出现的那首歌,每次的出现所对应的当时伊万和亚当的心境其实都有不同改变,这首歌曲的插入就像是一个逐渐愈合的心结,是一个极具亮点的存在。第三是几个意象的存在,翻开的约伯书,总是会掉落的希特勒挂像,苹果树……这些都和那首歌一样,像是这个故事中不可或缺的惊喜点缀。最后是结尾,在这样一个故事的结尾,总算还是阳光的。这时的伊万又驾着车去接两个过来“改造”的问题小伙,不同的是,这次有亚当陪着。

另外,再说一句,麦斯米克尔森是男神,绝对的男神。
(以上是个人观后想到的一些杂乱东西,仅是观影后的个人体验,若有不当,并非针对或者中伤,欢迎指出讨论。)

亚当的苹果Adams Æbler(2005)

又名:Adam's Apples / Adams Äpfel

上映日期:2005-04-15(丹麦) / 2006-08-31(德国)片长:94分钟

主演:乌尔里奇·汤姆森 麦斯·米科尔森 尼可拉斯·布若 帕普丽卡· 

导演:安诺斯·托马斯·延森 编剧:安诺斯·托马斯·延森 Anders Thomas Jensen

亚当的苹果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