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11-06

小说:自然的诗意

好像已经近几十部电影没有看完立刻找影评看了,但是吕乐导演的电影《小说》(又名《诗意的年代》),我虽然极不客气的给了三颗星,可看完就想去找影评看看大家怎么说,我想寻求某种认同。

我对于用文字去定义诗意是没有什么耐心的,我全部的兴趣都在王志文和王彤身上。别人看这部电影说这二人是附属的剧情,但那些作家讨论的诗意里面,谁能得出标准答案?实话,王朔、阿城、余华等等这些人牛逼极了,可在我看来诗意本身就不需要去讨论,用“讨论”这种形式去描述“什么是诗意”就像“中国摇滚3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一样傻。因此,尽管这部电影让一干大作家用一个小时论述“什么是诗意”,但我都拿他们当做背景去看了,在一切对于诗意的讨论里,我想我只能从这二人的故事里看到诗意,这才是电影的主线。

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以前的朋友了,我那些伤感的气质和他们好像一起离开了我,近一个多月以来,我每天拖着病体,照理应该有点史铁生的样子,但每天这么徒劳、伤感,却再写不出一首诗了,有一天,我再去回看我过去的东西,我甚至很难去描述我当时写的是什么,但是我依稀有印象当时的我说,我要留下这些东西,我要给未来的我去看,如果有一天我变了,那么这些东西就是我最好的宝藏。

高中的时候我手里总是有诗,就像80年代的大学生一样,我们会互相写信,赠送诗集,生日礼物也是可以送一本在扉页题几笔小字的书的,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对我的朋友说:“这破学校怎么会好呢?它都没有一个像样的诗社!”我于是退而求其次,加入了文学社,并和前女友去了同一个部门,要创立我自己的诗社,但是关系破灭,诗社也破灭,也不知相干不相干的,我的诗歌能力好像也随之而去了。

读书和写诗后来都成为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诗意的气氛是很重要的,高中虽然单调,但是花草在生长中汲取其他养分的时候往往更用力,就像那些庙堂之上的人们总要说自己在文革期间逃去了哪里、读到了怎样的书籍,或者遇到了怎样的大师告诉了怎样的道理,渲染自己的悲情记忆是有效的,至少在一些人看来,它意味着另一种诗意。我努力去回想,只能想起一次和大毛闹分手的时候,我写了一首不明所以的诗给她,我从来拒绝承认我断绝了诗意,只是这种诗意好像和幸福总是很难关联起来。

我要说一下,我时至今日依然最爱的诗人是海子,大概这话是我第一次说,因为没有人问过我,而这样没有铺垫的说出一句话好像是很装逼,诗歌为什么会和装逼联系在一起呢?我看到两个人坐在一起,我看到诗意,我看到阳光微风,我看到诗意,诗意是多么美的东西,而我们怎么却那么害怕它?

我不像王志文和王彤那么会说话,小男生遇到早熟的小女生问问题时,回答是不会绕圈子的,你如果穿过十年去问我:“你喜欢这吗?你觉得这哪好?”我恐怕最多只会说:“嗯… 我喜欢这,我喜欢这只有你我二人。”我是不会绕圈子避而不答的,我一定会尽量告诉你一个答案,哪怕你不满意。

况且我总也学不会绕圈子,虽然这种直来直去的感情却也伤害最深。但王彤每天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对前男友王志文的家庭生活好奇极了,却在别人询问自己的时候完全闭口不谈自己的家庭,这种双重标准令人作呕,人就是这样贪得无厌的动物,在这沉默的一瞬间,他们之间那些不可描述、模糊不清的诗意消失了,如果没有勇气向一切告别,请选择一种生活从始而终。

如果再有机会见面,我会像王志文那样去讨好吗?绕着干涸的泳池一圈又一圈跑,让王彤丰富的想象力再次飞起来,脸上甚至都倒映出了六年前的火光?恐怕我不会,诗意是来自现实的,诗意,必须是自然而然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识字工(ID:shizing)

小说(2007)

又名:诗意的年代 / The Obscure

上映日期:2007-03-23(中国香港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王志文 王彤 阿城 林白 陈村 徐星 徐兰 赵玫 方方 丁天 

导演:吕乐 编剧:刘仪伟 Yiwei Liu/吕乐 Yue Lu

小说的影评

行
行 •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