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7-15

小说:关于诗意的种种

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电影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一群作家开会讨论“什么是诗意”以及“诗意的生活”,另一部分是会议中奉茶水的女人(王彤)在开会的宾馆偶遇当年的旧情人(王志文)而产生的一个开放性结局的故事。前者讨论的诗意恰好在后者的故事中体现。
什么是诗意?或者问,你理解的诗意是怎样的?我本人比较认同马原的理解:无用的东西都是有诗意的。这即是说,所有有用的事物都是没有诗意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钱。因为钱太理性了,所以毫无诗意可言。
说点题外话。提到“钱”我想起不久前看到写朴树的一段文章,大致意思是说没想到朴树会这么穷。朴树是一个不会把钱看得很重的人,邻居来借钱毫不犹豫就借了30万,结果邻居跑了;朋友患重病他便要经纪人立刻签唱片公司,用钱给朋友治病。而他自己连一部车和像样的手机都没有。有人形容朴树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当时就感觉朴树活得非常自由自在,现在看来,朴树就是活得很有诗意。
钱就是一个用来交换的媒介而已,它确实是好东西,非常好,没有也不行。但钱的存在却影响了很多本来该很有诗意的事物。一些电影和音乐是从考虑能否赚钱的角度出发的,其艺术价值大概不会很高;去开房如果是付费的那只能是“叫小姐”,不花钱的“一夜情”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令你魂牵梦绕;就连看一个公众号的文章,本来看得感动满满,而一见瞅到最后的“赞赏”按钮,马上就清醒地回到现实中来了。当然我并不是说钱不好,而是觉得这不是一种诗意。所以一个俗人——比如像我,是很难拥有诗意的人生的,因为我太爱钱了。【大概有点扯远了…
只有一种感性的,或者说是“不理智的”生活状态才是诗意的生活。
回忆我的前半生,这样诗意的生活少的可怜,但聊胜于无。我上大学时组乐队的那段生活,有一年冬天每周五固定去一个地方喝酒的生活,还有前几年一个女孩走进我生命中的那段生活…
诗意的生活是不分好与坏的,只有你喜欢或不喜欢,看你自己想过哪一种生活。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王彤和王志文的戏恰恰就是对“诗意”最好的诠释。
一个是曾经的大学生如今已身为人母,一个是曾经的大学老师如今已下海经商。多年不见,物是人非。乍一相遇,情感都埋藏在心里。经过腼腆尴尬的客套,终究回到问问彼此如今的生活。那是一段很残酷的对话。王彤问:“你和你的老婆还好吗?”王志文犹豫了一下,似乎不情愿地说:“无所谓好与不好。就是结婚,生孩子,组一个家庭…在一起过日子,没有什么好或者不好的。”这段话在两个多年没见面的老情人之间说出来,给人感觉是那么的凄凉伤感。因为的的确确是再也回不去了,然而,即便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变什么呢?
看到弹幕有人说当年老师选错了人,但我认为无论选择是怎样的都改变不了结果。因为我们无论选择何人一定是错的,所谓的“对的人”永远是错过的人。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庸俗的,即使选择了一个你爱的人,和他/她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也要面对无穷无尽没有诗意的事,柴米油盐、水电煤气、儿女的成长等等等等…你终归要理性地面对生活,不能再像从前感性地诗意地生活着。
电影中王志文饰演的老师也不是当年在学校中写诗写文章的老师了,虽然他喜欢当一名大学老师,但为了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得不去做一个生意人赚钱。曾经的诗意只能活在脑海中和回忆里,就像后来王彤要求王志文学一下当年篝火晚会中他喝醉后绕着火堆跑呀跳呀的场景,在笑声中她仿佛看见了火光和当年她爱恋的那个老师的模样。
有趣的是电影没有给出他们两人那一夜的结局,而是让诸多作家说出他们自己认为的结局。王朔说的很有意思:“我觉得他们什么都没发生,尽剩下后悔了。”而陈村说的比较理性:“无论男人女人都应该对对方好点,好不容易见面了,先问一下对方,对方觉得怎么好,你就怎么做。”
或许家庭本身就是没有诗意的,单身才是诗意。
或许婚姻本身就是没有诗意的,恋爱才是诗意。
或许得到本身就是没有诗意的,失去才是诗意。
电影中马原的另一段话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你认为最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样的?马原认为那应该是充满了一连串失败的人生,那种失败的、无用的人生一定是诗意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应该是很精彩的。
最后有一件重要的事一定要说,那就是,王彤实在是太漂亮了!

小说(2007)

又名:诗意的年代 / The Obscure

上映日期:2007-03-23(中国香港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王志文 王彤 阿城 林白 陈村 徐星 徐兰 赵玫 方方 丁天 

导演:吕乐 编剧:刘仪伟 Yiwei Liu/吕乐 Yue Lu

小说的影评

行
行 •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