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看完有觉得信徒们表现的太过简单,太容易就被说服,太容易就依从信念,也太容易背叛基本良知。但是这两天我想起我认识的基督徒,他们也差不多都有着相信神迹的憨厚,我大概能推理得出,这些受过良好教育,对世界有系统认知的知识分子,在皈依信仰的心路历程中,蒙主感召的神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理性有时候是框子,框的久了会不自觉有一种呆滞,这时候一个奇迹对心灵的作用,比什么都震撼。
剧里,某角色对神父的质疑是如果真的有神,他为什么看着信徒受着显而易见的苦,却无动于衷,仁慈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信徒们之所以是信徒,是因为人性软弱,人们祈求被照拂。是自我对身而为人的渺小的认证,臣服于伟大,为了得到神圣恩典,这种逻辑这么简明,反而让我陷入了对利己主义的沉思。
1. 当信仰和人性相悖
如果我们将善与恶,美与丑看成个人主观,用宇宙的视角,就不可轻易下定论。如果一个人相信的和基本人性相悖,就完全可以用上述理由说服自己,甚至有理由觉得自己克服了人性是深具超越精神。刘慈欣有一次做了一个很危险的假设,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个有使命活下去的人,那他就可以吃掉别人。
电视剧里当然给出了人性至上的答案。剧中角色恢复了良知,燃烧殆尽,迎接涅槃般的死亡。就像佛教里罗汉入灭,灰烬其身。这是种自性光明,内心观照,明火燃除一切无明痴暗的结局,但是这是不是一个绝对的唯一答案呢。
2. 价值观是否是自发性产生的,最终应该依从于什么来判断。
剧里的角色大段大段的引用旧约箴言,一旦现实能够完美套用了某段经文,就会加持他们对神启的信念, 所以虔诚者的价值观颠覆,极其无缝,不需要经历心灵的拷问。牢不可破的东西也许是无坚不摧的,它既可以是安全感的格栅,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同样也拥有背叛一切的力量。
光明黑暗,菩萨阎罗,翻覆而已。是我过高估计了人类对自己心灵的在意程度。
人们认为他们自己是自由的,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意愿和欲望,但是却不知道引导他们产生愿望和欲望的原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人的有限是认知能力的有限,因此揣度的无限和摸索的无限,依然是有限的,我们的深刻是有限的,我们的美好是有限的,我们的获得是有限的,我们永远受限,我们在追求可能性的时候,也许只是用一些有限试图触击无限,用浅薄去探测不可知。
所以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人间值得不值得,确实是一个美妙的问题。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不是谁死了,谁又死了,谁第一个死了。是在杀人之后这么多年沉浸在心灵浓重的阴影中苟延残喘的某角色,在神父反复的逼问下,承认他嫉妒杀人之后毫无负罪感的神父。在那一刻,他面对了一个分叉口,如果之前他活下来,需要挣扎在负罪感和对生活的本能向往之间,那么此时此刻,他正在面对保持人性和在优越的生命形式里泯灭人性两种选择,这是两条无法彼此通融的道路,这是个身为人类非生即死的选择。这一刻的逻辑真清晰,是全剧的剧眼,所有人的结局都昭然若揭,他们都会死掉,无非是真正的死掉还是人间失格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