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评含有破坏你看剧愿望的剧透。
即使是最好的布道,如果过于啰嗦,也会错失原先定意的目标。毫无疑问,《午夜弥撒》是导演迈克·弗拉纳根(也是《鬼入侵》的导演)的最新恐怖连续剧,它同时也是一个啰嗦的布道。然而,这场电影论战的重头戏更多的是关于浮华的后现代逻辑,而不是任何有神学意义的东西。
一些人将这部新的网飞迷你剧——以圣帕特里克教堂这一位于人烟稀少的克罗克特岛的小天主教堂为中心拍摄——描述为“最好的天主教恐怖”。尽管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被注入了基督教的意象表达、赞美诗、礼仪和圣袍,但所传达的福音显然是世俗的,而且最终是无望的。《午夜弥撒》抓住了解构和“属灵但不要宗教”的反体制情绪,将宗教变成了恐怖秀中的道具,并且(相当不隐晦地)暗示基督教会一直是邪恶和死亡的传染源,而不是治愈的媒介和福音的传讲者。
当然,在整个基督教历史上直至今天,一直会有以基督的名义的恐怖主义。基督徒应该承认这一点并为之悔改。但《午夜弥撒》最可怕的结论并不是教会经常充满了恶棍、骗子和虐待者。不,真正可怕的是,没有上帝的世界观意味着这些恶人得不到最终的报应。
故事开始于保罗神父(哈米什·林克莱特Hamish Linklater饰)前往圣帕特里克教堂担任牧师的履新上任。林克莱特的表演令人信服,他饰演的角色是一个有魅力但阴险狡诈的人物。掩护保罗神父的是贝芙·基恩(萨曼莎·斯洛安Samantha Sloyan饰),她是斯蒂芬·金的《迷雾》(The Mist)中狂热的基要主义者卡莫迪夫人的化身。这样的漫画式脸谱角色在电影中很常见,而贝芙·基恩很好地填上了对“宗教狂热反派”的刻板印象,她保护保罗神父的阴谋,把穆斯林诬陷为恐怖分子,并引用圣经经文来解释她对世界末日的偏执。但当保罗神父到来后出现了神迹(治愈和康复),整个小镇都因此对他(和基恩)的狂热给予关注。
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神迹的来源(第3-4集)得到了进一步揭示——它们并非来自基督教的上帝,保罗神父或贝夫·基恩实际上是这一“复兴”的幕后推手。你看,这位好牧师以前是一个衰老、痴呆的教士,在圣地遇到了一个面容憔悴、皮包骨头的吸血鬼。保罗神父喝了那吸血鬼的血后恢复了活力,然后把那只有翅膀的生物带回了克罗克特岛,希望能给一群像他一样的复仇者进行洗礼,并建立一支“主的军队”。圣帕特里克教堂成为传播这种新“福音”的工具,而被玷污的圣餐,现在得到了“感染者”的鲜血加持,成了一种传染病。
尽管遭到亵渎的圣餐这一意象令人感到不安,但我发现这个迷你剧所表现得宗教观才是最有问题的。
导演弗拉纳根一直愿意坦陈自己不稳定的天主教童年和随后的宗教探索。他的哲学结论渗透到《午夜弥撒》中。在一篇文章中,导演描述了他远离宗教的旅程:
我读过圣经,然后我继续读(其他宗教经典)。如果我打算寻找上帝,我就要到处寻找。我投身于研究犹太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后来几年里,我与佛教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甚至在洛杉矶寻找寺庙,因为我试图进一步探索它,但最终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上帝不伟大》(God Is Not Great)。这导致了山姆·哈里斯的《致一个基督教国家的信》(Letter to a Christian Nation)。但我在阅读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时发现了更多精神上的共鸣,那比我在20年的圣经学习中发现的还要多。
无神论者希钦斯、哈里斯和萨根的观点——他们都对历史上的基督教有敌意——使弗拉纳根对宗教有了新的结论:
我对宗教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我很为之着迷,但也很愤怒。观察各种宗教,我为它们的宽恕和信仰真诚而感动和感到惊讶,但又为它们的排他主义、部落主义以及狂热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倾向而惊恐。我发现这些不同宗教的很多想法是鼓舞人心和美丽的,但我也发现它们的腐败是怪异和不可原谅的。我不打算再支持这类机构了。我只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科学……和同理心感兴趣。
宗教“鼓舞人心的美丽”元素与它“狂热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倾向”之间的这种脱节是《午夜弥撒》的主题核心。
值得称赞的是,该剧把圣帕特里克教堂的许多信徒都描绘成好人,只是被腐败的牧羊人带入了歧途。然而,一些影评人正确地认识到,“《午夜弥撒》可以被解读为对有组织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一种相当尖锐的评论。”“黑暗天使”和它所带来的“渴求”都是虚构的跳板,体现了宗教骗子不正当的阴谋和他们可能激发的危险狂热。一位作家将该剧描述为利用恐怖“探索宗教在工人阶级生活中可能扮演的黑暗角色。”另一位评论家指出,《午夜弥撒》深挖了“《圣经》真是一个恐怖故事的想法。”
不出所料,《午夜弥撒》中的非基督徒角色都是一些精神上最清醒和最英勇的人。无神论者莱利(扎克·吉尔福德Zach Gilford饰)和穆斯林警长哈桑(拉胡尔·科利Rahul Kohli饰)都有关于宗教、哲学、人类痛苦、毒瘾、仇外心理和来世的冗长独白。冗长的、说教式的独白在这个剧集中是正常的。虽然它确实给了角色一个深入的机会,但它也使他们成为导演的存在主义探索渠道。弗拉纳根的真实想法是这样的:
我相信,宗教是我们试图回答两个伟大问题的方式之一,这两个问题在我们所有人心中都带来痛苦:“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和“我们死后会怎样”。我不知道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尽管我的想法、愿望,甚至我最好的猜测都在这个剧集中得到了阐述),但多年来,《午夜弥撒》至少帮助我开始回答第一个问题。
虽然弗拉纳根明确瞄准了基督教的弊端,但无神论和伊斯兰等信仰体系却没有成为靶子。一位评论家甚至指出,哈桑警长“是(该剧)为数不多的得到高度赞扬的人之一,他的宗教带来的贡献是非常积极的。”
同时,无意义的泛神论演说被作为该剧对属灵真理的最终解释。思想一下女主角艾琳(凯特·西格尔Kate Siegel饰)的最后讲话,她在剧终似乎放弃了她的基督教信仰,转而接受一种泛灵的自然主义。以下是她对死亡时会发生什么这一问题的看法:
我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是在一个星体中铸造的。这个物质、这个身体,大部分只是空的空间。毕竟,固体物质只是非常缓慢地振动的能量,而且原本没有我,从来没有过。我身体的电子与我脚下的地面和空气的电子交融、共舞。我不再呼吸了。我记得,这一切的结束和我的开始都没有任何意义。我记得,我是能量,不是记忆。我的名字、我的个性、我的选择,都是在我之后出现的。我在它们之前,我将在之后。其他的都是沿途捡来的照片。转瞬即逝的小梦,印在我垂死的大脑组织上。而我是跳跃在两者之间的闪电,是发射能量的神经元。而我正在回家,只要有记忆,我就能回家。这就像一滴水落回了大海。我一直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所有人,都是一部分。你、我、我的母亲和父亲,每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人,每一种植物、每一种动物、每一个原子、每颗星星、每一个星系……所有的一切。我们是宇宙中的星系、海滩上的沙粒,这就是我们说的上帝……我们是那个梦想自己的宇宙。这是一个简单的梦,我每次都认为是我的生活……这一切是一体的。我就是一切。我是我脚下的土地。我是我的小女儿。我是我的母亲。我是保罗神父和这个奇迹。我们都是同样的东西。
艾琳用一个亵渎性的短语来结束这个蜿蜒的遐想:“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熟悉圣经的人将认识到这是基督对自己(约翰福音8:58)和耶和华(出埃及记3:14)指着自己使用的短语。艾琳用这个圣经中的短语来描述她无限的自我,表明弗拉纳根对圣经的鲁莽应用,以及后现代信仰的混杂,构成了这个摇摇欲坠的世界观的支架。
在这个七集迷你剧的结尾,弗拉纳根的后基督教信仰鸡尾酒不可避免地达到了一个不连贯的高潮。尽管该剧发展了邪恶的概念,并描绘了真正应该受到审判的邪恶人物(即贝芙·基恩),但 “我们都是同样的东西”这一世界观导致了一个令人非常不满意的结局,在这个结局中,救赎被扩展到所有人,而有德行的人和邪恶的人的结局完全相同。
当太阳在岛上升起时,受感染的居民唱着《与主更亲近》(Nearer, My God, to Thee)前进,同时在辉煌的黎明之光中变成灰烬。他们现在与宇宙融为一体,回归到纯粹的能量;他们所有的记忆只是“印在(一个)垂死的大脑组织上转瞬即逝的小梦”。
弗拉纳根这样总结他的“大诫命”:
在这个项目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一直在关注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解释说,“我想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直到这个(剧本)的最后一次真正摆动,问题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我们活着的时候做什么的问题。……唯一重要的是这种信念如何改变我们在世时对彼此的行为(粗体是我加的)。
最后,要对彼此友善,无论是对无神论者、穆斯林还是天主教徒,无论是对吸血鬼还是人类,“唯一重要的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对彼此的行为。”
在这一点上,弗拉纳根提供的救赎毫无意义。“彼此相待”作为生活口号听起来不错,但如果所有人类的最终结局——无论好人还是怪物——都是一样的话,那它就是一句空洞的陈词滥调,蒸发到巨大的宇宙虚空中。耶稣与他完全不同,耶稣提出了尖锐的宗教主张,并警告那些不相信之人的后果,《午夜弥撒》的信息只是:“不要成为一个怪物。”但为什么不呢?在弗拉纳根看来,无论你选择相信什么,或者你在生活中采取什么善或恶的行动,我们都会在我们开始的地方结束,作为星尘,“像一滴水落回大海。”
我的朋友们,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作者:Mike Duran(迈克·杜兰) 译:DeepL;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Netflix's 'Midnight Mass' Offers Hopeless Salvation. 本文转载自福音联盟中文: https://www.tgcchinese.org/article/netflix-midnight-m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