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豆瓣,我很惊诧于该片那么低的评分。因为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觉得尽管前两个故事有点沉重,但还是很想推荐给我的孩子看一下。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可能评不上8分以上,但7.X应该是绰绰有余的。没有想到只有6.5分。
第一个故事《乘风》就深深深深感动了我。全剧前三部,我无数次地鼻酸落泪,虽然我是一个好感动的人,但是能达到这样频率的电影毕竟非常地少。三个故事中要说最震撼的,还是这个以子饲狼的故事。当看到吴京饰演的马团长带领着乡亲被日本鬼子围困,当周边的人说我们拼死抵抗可能可以坚持半分钟时,我第一反应是:不会是要打一场奇迹之战吧?结果当吴京喊出放信号弹,要利用他的儿子引开日本鬼子时,我才反应过来这本就不是一部正统的战争电影,并没有什么战神和奇谋。这时候什么情节逻辑的合理性都不重要了,不会再纠结为什么鬼子在咫尺之遥也不派人花几分钟上前来看看,而是发生那么“那么戏剧化”的掉头就走,还有那时候的“土八路”怎么可能晓得无线电追踪技术,又或者说怎么马上就识破了鬼子用了无线电追踪技术了。我脑子完全被马团长当时和儿子对话的场面填满“你爹我对得住天下人,我对不起你娘”“你真要死,死我后头,不然我没脸下去见你娘”。没有当过父亲的人,或许无法体会马团长做出这种决定时候的心情,真正的肝肠寸断,而且是被自己亲手一点点掐断。我觉得这都不能叫做选择,因为这种时候根本就没有得选,但凡有一点可以选择的余地,马仁兴怎么可能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父亲来讲,还有什么比自己的孩子更加重要?可是同时作为八路军怎么面对身后的百姓,他更加没有得选择,不是代价多大的问题,而是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问题。就像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那么多“士”仅仅是为了一句承诺,甚至付出自己乃至全家人生命的代价。并不是他在信用和生命之中做了选择,而是他们坚信只有这样做是对的,因而选择了这条道路。
吴京喊出放信号弹时坚毅的表情,明知乘风九死无生仍在河畔等待时焦虑的神态,他看到染血归来的“大掌柜”时那悲愤的一掌,躲入草丛中无声痛哭的样子,每一个场景都是对父亲两个字的拷打,同样拷打在每个同为父亲的人心上。乘风的表现无疑也是英勇的。即便是知道自己父亲的安排,我相信他也会无怨无悔地执行这个任务。但是与他的父亲马仁兴相比,当然还是老马的牺牲更加能让我动容。面对危险挺身而上,牺牲自我,英勇就义,很多好汉眼中也不过就是一句“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快意!可是当牺牲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亲人,却是怎么也豪迈、快意不起来的。做出决定的人,只能是终生活在悲愤、愧疚、痛苦之中。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在离我们现实生活更遥远的科研领域。可能在看这个电影之前,都没有人明确地想到在科研领域会有那么大的牺牲。想起我读书时候写的一篇作文,大致是说我舅舅小时候在家做的一些出挑的事情,比如外婆加班回家,外公会给外婆炖一些滋补品,当孩子想吃时外公总是以“大人吃得小孩吃不得”的理由来阻止,而舅舅则会举起写着“坚决反对‘大人吃得小孩吃不得’”的木板在家里搞游行示威。外公非但没有教训他,反而偷偷给他盛一小碗尝尝。同样,面对舅舅的顽皮外公总是会比对待别的子女更多一点地特别宠溺,几个孩子争吵,外公也总是更多地向着舅舅。最后文章揭晓说其实舅舅是外公外婆领养的孩子。文章情节是真实的但结尾的“揭秘”则是我杜撰的。现在看来,这篇文章和这个故事的背景还有点像。
其实整个中,孩子因为已经失去一个爸爸,而不想再失去一个爸爸的心情,和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而对他刻意隐瞒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直到最后暴风雨的夜晚的爆发是故事角色之间的主要冲突。而剧中那首诗“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自由抛弃自己的东西”应该算是点题之笔,写出了两位父亲的牺牲的意义。而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是母亲在父亲死后,向组织提的要求:“孩子比较敏感,希望大家能帮着瞒一下”,而领导的回答是:“从今天开始男同志尽量不回家”。一个人的悲哀,感觉化成了全体的伤痛,大家面对施儒宏的牺牲的感情,感觉溢体而出弥漫了这整个攻坚,使得这场群戏的无比凝重深沉,没有一起放声大哭,没有太悲怆的表情特显,但那一份沉默感觉已经让人泪流满襟。大家都把对家庭的牵绊先放下,全情投入到工作中,既是为了向孩子隐瞒施儒宏的牺牲,也是一种化悲愤为力量宣誓。另一个是在哥哥和母亲吵架后冲出家门,而母亲无奈只能告诉他:“我也可能死在工作岗位上。万一我死了,你会不会后悔,现在还在和我赌气?”相爱的人,却要争吵,尽管我觉得这个故事里,哥哥面对父亲的牺牲这样和母亲无理取闹实在是觉得牵强,让人讨厌,但母亲所说的那句话,却像是一句该被所有拥有爱人的人所牢记的咒语,每次面对吵架时,都应该想到这句话,更早地想到这句话。哪怕一秒钟也不要浪费在争吵中,因为随时都可能会后悔在转瞬即逝的一生时光中,错失了那么宝贵的分分秒秒。
第三个故事,我觉得是现在大部分人最喜欢的故事类型,就是一个人怎么样利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聪明才智发家致富的故事。特别是在那个大家以有铁饭碗为荣的年代,特别是我的父亲赵平洋还是国企销售科长也是拥有铁饭碗的人。他能够有兴致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能有恒心百折不挠地坚定自己的信念,能想方设法地克服一个个困难去做一个事情,他身上的这种品质确实是一代成功企业家的共同之处。而这个故事之中,让我感动的点是在最后,赵平洋的妻子最终回家看到那副场面以后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本以为她要发作,却不知她是想办法解决了问题,挡开了一直阻挠的邻居,为丈夫争取到了最后的5分钟。看着她面对终于重新亮起的灯光,一副略带批评却充满爱意的表情看着赵平洋,再看赵平洋一副略带愧疚却有点得意,羞涩又有点感激,且同样也是充满爱意的斜眼回望,哪个女人能不爱专注认真的男人,而哪个男人不也有一个美人救英雄的梦呢?
第四个故事,我都觉得有点太过于无厘头的突兀了。说实话,有时候看这种主旋律的电影不是很提得起兴趣。大约是我这个人内心中主旋律已经太过于高亢明亮,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再补充加强了。所以看电影更多的是喜欢一些刺激一点的主题。所以我本来没有把“我和我的父辈”排入我的影单的。是一次刷手机时候,看到了沈腾演的机器人觉得很好奇,所以看了一下是出自哪部片子。确实,沈腾的票房号召力,最起码是观影号召力还是挺强的,有点当年星爷的意思,不过就是拍的片子太杂了,客串的太多了。而看到沈腾这部片片名是《我和我的父辈》的时候,我觉得更好奇了。觉得沈腾演的这个机器人应该和这个主题不搭啊。看了影片以后,我更加觉得更不搭了。这个故事和前三个故事不搭,和整体影片基调也不搭啊。更像是因为前三个故事更多的都是父辈身上的光辉,所以第四部无论如何要突出一下我辈的风采。所以牵强地上了一个孩子在父亲的感召下,走上了父亲探索人工智能的科研道路的故事。
作为国庆节三部曲之一,应该算是一篇命题作文。以我的鉴赏眼光来看,虽然有这个那样的问题,但也算质量不错的电影了,而从情感上来讲,更应该是一部不错的主旋律电影,值得给孩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