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篇章组成的系列影片,布置给导演和编剧的命题作文。影片按时间线推进,分别讲述抗日战争日期、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末和现在四个时间段。其中最喜欢章子怡导演的《诗》,细腻、温情、美好、浪漫、诗意,是我心里的佳作。
另三篇分别是,吴京和吴磊主演的抗战片,四星;徐峥导演的《鸭先知》,四星半;沈腾导的偏科幻感片子,三星。整部电影看下来,很清晰的一个脉络是,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从第一部片子中不断地用年长的生命换新生命的延续、无数的流血死亡和牺牲,到六十年代物质匮乏也要做科研,七十年代末时已经发展到有市场经济、家家有电视了,而后最后一个篇章,展现了新时代高度发达的中国城市面貌。观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其中的巨变,及一路走来的不易。
黄轩,想认识他,如果能和他聊聊天,一定很好。
北大的剧院里,在影片放映时,不时响起低低的啜泣声。放映结束,好几个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由学生搀扶着走出放映厅。他们中,是否也有如《诗》中黄轩饰演的施儒宏一般,在航天航空事业中贡献了一生的研究者呢?
想到他们,想到我的不成器,只觉得自己平庸而渺小。但突然想起了篇章结尾的那首诗:“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我们且一步步在渺小而平凡的人生里,怀抱梦想,向着伟大生活吧。
————————
次日更新一下对第一个影片单元《乘风》的感受。我感受最深的其实是它的战争场面刻画,真实直接,没有像过去那样美化,而是赤裸裸地展现给观众,一颗子弹打过去,生物的血肉之躯会遭受怎样的创伤。不是一个小洞流出血来,而是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甚至整条肢体断裂开来。遍地的血肉和断肢,满眼的猩红和火焰,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可面对这样可怕的人间地狱,吴京饰演的团长仍旧为了一村百姓去牺牲自己的儿子。最后一幕骑兵团对战日本先进武器装备军的大战,是全片的最高潮。中国的战士们,只有一匹马、一只刺刀和一把手枪,却要对抗敌人的装甲部队和机关枪。浩浩荡荡的骑兵团冲锋陷阵,一个接一个在距离日军数百米的地方就被机关枪扫射成一堆血肉。可是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向前冲,一面象征着中国人的梦想和铮铮铁骨的骑兵团红旗,一次又一次被后面的人从牺牲的战士手中接过。这个宏大的场面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前仆后继”这个词的深刻涵义,它不再是词典上一个简单的四字词,它代表了一种信仰的传递,和上下一心的团结。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乘风》篇没有美化历史,一味歌颂抗日的中国人的英勇。恰恰是因其将战士们的脆弱和疼痛如实地展现出来,这一段故事才格外地震撼人心。一想到那个年代我们是以牺牲人数几倍于日本人的代价,打赢了这场战役,心里就很难过。好在我们现在军事力量发展起来了,再不用像从前那样用血肉之躯去抵挡子弹和炮火了。
长叹化作一句真诚的祝愿:祝愿国家越来越好,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