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称让我想到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但人家原意是我们的母亲父亲,感情到了中国不管翻译还是起名直接扔掉母亲。
2,鸭先知中,要知道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会成功,并不是高瞻远瞩一定能带来金钱收益。成功了,父亲是英雄,那要是失败了呢?他“借”母亲的钱怎么办??缺钱,可以有很多解决方式,可以贷款,可以抵押,可以问亲人朋友借一下,可以变卖一些自己的东西,但是不能不问而取好吗,要知道现实世界中攫取妻子利益的男人远多于成功的男人。这种“我的父亲一定是英雄,母亲一定要支持他”的导向带来的价值观本身是有问题的。
3,少年行的故事太老套路,真的,不晓得为什么很多人说它架构新颖。我小时候在cctv6看过一个英语动画片,剧情是未来发明了时空穿梭机,一个年轻人回到过去看到一个孩子在设计蓝图,那个孩子好像也是没有爸爸,然后他们经过了一系列冒险,男人教孩子了很多知识——最后同样有一段“不,你才是我的父亲”的表达。我寻思着这不是完全一致吗??
4,乘风,中规中矩抗战英雄主义。
5,相比而言《诗》真实是最优秀的。工人也有牺牲,不幸的孩子遇到了善良的养父母,最后孔明灯冉冉上升,抒发了女性和男性一样为事业,为战友情义,为家国为梦想的责任和浪漫。(呵呵generation里终于包含母辈了可真不容易。)尽管这几个故事里的孩子都存在一种偏见,那就是总期待父亲是个英雄,想反母亲要么就是洗洗头烫头发,要么不支持孩子的科技梦,要么就是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天天给孩子做饭洗衣服竟然因为隐瞒了父亲的死被孩子骂“你和我爸不一样,因为我爸是男的你是女的”听的我血压都上来了,但《诗》好歹体现了一种转变,当哥哥哭着说妈你不会死时真的催人泪下。
6,中国解放带来了思想转变,包括“生男生女都一样”,包括“让女孩子上学”。反观主流电影中,每个主角和小主角(后三部的孩子,第一部里起名叫乘风的男孩)全部都是男性。不要说我较真,我们的女性视角实在过于缺失。女孩子也有当科学家的梦想,孩子们也希望厉害的长辈可以是自己的妈妈。事实上,在许多偏远农村,恰恰是母亲更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学,在城市中,也有很多母亲支持孩子的梦想。她们辅导孩子作业,给孩子启蒙,带孩子出去玩,教孩子做人的道理,被孩子尊重。请不要在潜移默化中让父辈代表长辈,请不要让爸爸代替父母!
7,女性应该更加觉醒——你们真的很聪明,智商是个体差异不是性别差异。希望女性可以站起来——家庭不需要你全部贡献,但社会需要你付出,因为为社会贡献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拥有话语权。何时,人们在潜意识里谈及母辈时它也能代表“上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