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我和我的父辈》四个片段故事贯穿了从解放前到21世纪中叶100多年的时间。以不同的风格抒写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怀着家国深情勇于牺牲和挑战不懈努力的故事,展现了祖国从山河破碎、一穷二白到改革发展再到挑战人工智能难题的壮美画卷。
我最喜欢的是《乘风》和《诗》这两个故事。
第一篇章:《乘风》
《乘风》这个故事发生在1942年抗日战争日期冀中平原这片粗犷的土地上。骑兵团团长马仁兴,带着一众乡亲躲避鬼子,为了心中的信阳,他选择了牺牲唯一的儿子来护全老百姓的生命。
吴京饰演的马仁兴曾对吴磊饰演的儿子马乘风说: “你爹我我对得住天下人,对不住你娘啊!”
“如果要死,一定要死在我后头。”
硝烟弥漫的战场,能不能平安归来,一切都无法预料。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在短短的几句话里已表达得酣畅淋漓。
如果无法控制生死,亦无法左右儿子参军的一片热情,那么,也就只能希望儿子能在战场上保护好自己,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为儿子的安全做些什么。
只是没想到,当救乡亲还是让儿子幸存这样两难的选择这么快就摆在了他面前。马仁兴忍着剧痛拉响了信号弹,把儿子推入了危险的境地。
一边,视死如归的儿子在鬼子的扫射中英勇就义,一边是得救的大春子在船上生下了自己的儿子。
一边是生,一边是死。
这个场景鲜明而又悲壮地阐释了,在残酷的岁月里,一些人的生,是用另外一些人的命换来的。 那些人,是为了家国社稷,抛弃小家,英勇无畏、心怀大义的革命军人。
影片最后,大春子的儿子出现了在马仁兴的面前,马仁兴问孩子叫什么名?
大春子说:“乘风”。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这一声“乘风”为先前悲壮的格调增添了一抹温馨色彩,一定程度上抚慰了失去儿子的马仁兴的心灵,也抚慰了观众。
第二篇章:《诗》
主人公是黄轩饰演的父亲和章子怡饰演的母亲。上个世纪60年代,他们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漫天黄沙的戈壁滩上,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着。
父亲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火箭专家,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不能向儿子讲出实情,告诉儿子自己是一个在天上写诗的诗人。这一隐喻性的表达 ,将父亲的雄心壮志与浪漫情怀完美得结合在了一起。“诗”的意义由此开始绽放,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表露得细致而深刻。
后来,父亲为了记录真实的数据,牺牲在了试验的现场。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母亲隐忍着丧夫的苦痛,跟孩子说,爸爸一直在加班,每天借用爸爸的身份为儿子写一首诗。
聪明的儿子隐隐觉得父亲出事了,心中不安的同时,对母亲的不满也越发严重。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看着其他孩子的爸爸回家,唯独自己的爸爸没有回来,他情绪崩溃地质问妈妈:“爸爸是不是死了。”
母亲不想让他小小年纪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才会在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如今她又不得不亲口告诉儿子:父亲死了。
儿子痛哭:我原来的爸爸和现在的爸爸都没了。
影片至此,我眼中的泪水奔涌而出。
儿子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但感情已融为一家。为了火箭飞上天,实现从0到1的突破,多少科研人员怀着赤子之心为国捐躯。
儿子与母亲的矛盾也激化到了顶点。
失去一次父亲的儿子又一次经历了失去父亲的痛苦。小小年纪,他内心无助而绝望。他不明白这个父亲为什么会死,为什么自己又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而这里的冲突不仅是母亲与孩子的冲突,还有小家与大国的冲突。
如何缓和这份冲突,让孩子能够坚强地成长,带着希望活下去?
母亲说:“父亲能做的,我也能做。”
在家里,父亲爱孩子、照顾家庭,她可以;在工作上,父亲能够为航天事业奉献,她也可以。
短短一句话,把对家与国的热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心中有对航天事业的忠诚,也有对家的无尽牵挂。
母亲开始平静地与儿子正面谈论死亡的事,希望儿子能够提前长大,万一她也死了,儿子能帮她照顾妹妹。
儿子对爸爸做什么一直很好奇。母亲用孔明灯飞上天的例子告诉他,爸爸的事业是到底是什么。
当儿子带着妹妹把孔明灯升上天的那一刻,儿子与妈妈的矛盾释然了,心中也升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父亲一辈的牺牲,不就是为了未来的希望吗?
长大后的儿子与女儿在挂满诗画作品的房间里交谈的场景温馨而感人。女儿实现了父母的心愿,成为了一名航天员,飞上了天。
影片最后吟出来的诗,让影片的主旨得到升华的同时,也让观看影片的人流连于影片,沉浸于影片,久久不能让心平静下来。
“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
告诉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与梦想、挫折与悲伤。
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
死亡是,见证生命的东西。
宇宙是,让死亡变得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们去创造新世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