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没有提前看影评,也没有刷到过剧透,只是听同事说电影里有沈腾,所以当影片开始播放的是1935年的历史背景时,又出现了“乘风”(晚进场了几分钟,我以为前面播的是广告,刚开始正片),我以为走错了片场。

《我和我的父辈》还是类似于“拼盘”,把“乘风”“鸭先知”“诗”“少年行”四个不同年代的故事、不同背景的人物组合在一起,选取了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讲述,每一个时代的记忆点构建起个体与集体、个体与国家、个体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串联起了历史线轴、在下一个故事都延续了上一个的记忆,让观影者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代入感,引起共鸣。四个故事情节都很紧凑,至少我是没有焦虑感(电影觉得无趣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慢)。

整个影片看下来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叙事朴实,虽然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这也是表达艺术的必然,但总体来说更接近普通人的情感表达。看第一个故事时,我想的是红色记忆,想到的是只有在影视作品中才有完整的、我们能够耐心看的红色历史,现实中我们却“羞于表达”;看到第二、第三个故事时,我想的和之前差不多,这是在特色时期、特定环境发生的故事;四个故事快看完,脑子里只是觉得这个影片的主题是一部现代化的表达红色主题的影片。

但影片最后,身处2050年的李雪健老师说:“我们成功了!我们看到了未来啊!”我想,未来的人回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看到未来?未来的人成功回到过去,过去的人成功走到未来,未来的人看到未来,这三者确实是紧密联系的。我脑海里突然想到的是:要看到未来,也要回到过去,二者是相互关照的,同时也是不断的延续。

我们都是羞于表达红色语言的,亦或是说不知如何“合适地表达”。除了正剧以外,不少“历史”剧特别是“抗日神剧”,表现形式都过于激烈,让“手撕鬼子”“胸口堵大炮”成了这些影视剧的代名词,看了让人异常尴尬。但有市场吗?当然有。这符合了不少中老年人的口味,我曾经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喜欢这样的电视剧,后来想想,就是他们“想的历史”成为了现实罢了,上了年纪的人不少经历过抗日战争,老年人主体也大多出生在建国前,哪怕是60后,也不过是建国后的“初级阶段”,有的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灾难,后面的人也通过前面的人了解了灾难。

你真的比经历过灾难的人更了解灾难吗?不见得。祖父出生于1928年,他在世的时候经常给我讲他的童年生活,9岁给地主放牛、睡牛棚、没有衣服穿只能裹紧稻草等等,他讲的非常平静,真的就是在讲一个故事,不多的艺术加工,天冷就是天冷,不会搓手、不会哈出白气,只会讲:屋檐的冰凌挂到了地上。我小时候看到过后面老屋的冰凌,当然也没有到地上。所以,当祖父说起他童年过得那样的苦日子的时候,去理解祖母听到这里说的“感谢毛主席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这句话。

前一阵子到南京喝喜酒,下午闲聊之际不知怎么聊到了红色,起因是那位朋友说起一位上海公务员朋友“人生价值实现不足的失落”,那位朋友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刚毕业就进机关的人,哪有资格说这些,应该先问问自己为人民群众做了什么”。看起来“又红又专”,她又说起网上某些男星(那位朋友花投过钱的)践踏历史时,她说,应该问问南京的历史,每一个南京人。后来另一位朋友聊起了办公室(非公企业)一位同事,说那位同事觉得党员参加党日活动都是错的。

其实跟那位南京朋友只见过两次,给我的印象就是个“很率直的社会人”,甚至我是以为她可能是对红色不感冒的。

老一辈人表达的朴素红色语言,而新一代人更多的是没有经历、更没有深入感受。对比之下,我们羞于表达红色语言,自然慢慢也就不会表达红色语言了。不知从何时起,离开特定的环境(学校、工作单位),表达红色语言成为了“害羞之举”。

而看了《我和我的父辈》,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跟近几年的类似主题相比,在表达内容、表达效果、表达情感上有了很多不同之处,把历史和未来放进了一个维度去关照表现,把个体和集体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去考量突出。

用代际冲突和弥合去隐喻大和小的关系。四个故事都着重表现了“我”与“我的父辈”之间的关系,从小切口表现了大主题。《乘风》中的许多细节,不明所以的一大脚、想递艾草给儿子杀菌却还要数落一番等等,在最后用牺牲儿子来保全更多的人后的痛苦,特定历史背景下,这些小人物演绎了父子之间的“爱恨表达”和家国情怀。《诗》中兄妹对父母职业的好奇,希望他们“不要死”,父亲死后母亲要十岁的儿子“提前成为大人”,儿子与母亲爆发了激烈冲突,最后那首诗读出来,写满了父母亲对儿女的爱,也写满了想要教会儿子“家国梦想”。这两个故事让人深感悲壮,父亲母亲和儿子女儿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冲突,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成为了更多的人的共识。当年岁增长,冲突慢慢都会弥合,更多的人会更加理解大和小的关系。

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信仰。这是我看完《我和我的父辈》非常深刻的一个感受。四个故事,一改以前“注入式”的灌输型信仰,成为了每个人的信仰。在《乘风》中,父与子的信仰是相同的,他们共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诗》中,父母的职业是研究固体燃料,信仰是航天事业,是为新中国的事业作出贡献,而子女的信仰是父母,那首《诗》成为了他们共同的信仰;《鸭先知》中,儿子的信仰是爸爸鼓励他“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我们要做第一只敢于下水的鸭子”,父亲的形象从“偶像” 到“倒塌”再到重新成为“偶像”;《《少年行》则显得十分有趣,我认为他们的信仰是“爱和未来”,只要努力和创新,一定能到达未来。如果要去总结这部电影表达了哪些核心价值观,想来有很多:奉献、革命、博爱、无畏、不怕牺牲、创新等等。但影片里有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感谢每一个人在创造未来。

精神的传承是不息的。少年乘风的生命虽戛然而止,但另一个乘风却同时降生,隐喻革命事业传递不息、后继有人,同时也隐喻了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爱的延续和弥补。而后航天事业、第一个广告、世界第二大高楼、新时代科技生活、2050年的未来,这些是每一个后者都是依靠前者的基础才能产生的,每一个“我”都会告别“我的父辈”而成为“父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要承担,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最后,影片依然是传统亲情的深层次表达。四个时期、不同年代的亲情,亲情主题却是一致的。

红色语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宏观的大局的,更多的着眼小处、表现在生活之中,更易让人接受,产生社会共同记忆。

让我们学会勇于表达红色语言,看到未来,也要看到过去,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更要走好到未来的每一步。


我和我的父辈(2021)

又名:My Country, My Parents

上映日期:2021-09-30(中国大陆)片长:156分钟

主演:吴京 章子怡 徐峥 沈腾 吴磊 黄轩 袁近辉 任思诺 韩昊霖 

导演:吴京 章子怡 徐峥 沈腾 

我和我的父辈的影评

Emmilk
Emmilk • -
椿
椿 • 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