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公平的议题
一
时隔几年才回来写影评,仍然记得那晚刚刚走出影院的自己所说的话:就像我的泰国孩子们一样,他们不是没有中国孩子优秀,而是缺乏好老师与对老师、对学生的支持系统。当时一起去影院的观众对我的观点表达了很强的否定,直到TA过了一段时间刷到了“知乎”上某答主发表了相似的看法。
二
在泰国过执教一段时间,亲身感受到当地K12私立学校把教育当作商业在做。校董频繁地更换老师,企图招揽更便宜、要容易压榨的老师来包揽更多的课程——用最小化的人员支出换取利最大化的利润。各式各样的校服套装、VIP班、五花八门的夏令营等无一不变成了变现的手段。部分课程选择外聘、外包,变相缩减保障。招收吸引国际学生,却没有合理规划学生的校内生活和毕业路径......更不用说对老师的基本培训了。
曾经对私立学校有误解,以为私立学校完全“私人”支持。后来,才明白它也有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接受教育部门的管理,但更由于私立学校的特点,可以去做一些公立学校无法去做的事情。
私立学校的商业逻辑放在教育以外的行业一般毫无问题。但频繁地更换老师,对于学校深入掌握学生学情、衔接各项学段是非常糟糕的。老师长期处于过量工作的压力下,也更无心去用更多精力发展学科能力和关怀学生。
优质教育一旦变成一定阶层就能支付得到的权利,学习氛围也更偏散漫。要想保障孩子在国内获得踏实的基础教育,家长非得让孩子上更多的“补习”。普通家庭既然无力承受,那就放手让孩子开心去生活。毕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封建时代留下来的问题也在背后,选择顺应也很自然。
之前,听该校前部门主管描述了一个很有教育热诚和专业素养英文老师被赶出职场的故事。其实到现在也不太理解,每个职场生态各有其特点吧。能在这个学校无怨无悔一直待了很多年的,并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而是受雇主“庇护”的身份存疑者。
三
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技术却有国界”。教育亦是如此——知识无国界,但知识产权有所有权。
在很长一段时间,顶尖技术的载体是欧美语言。欧美国家领先获得了现代化的成就与便利,落后的国家需要学习其语言文化知识去追赶。
这部电影选择英语国家的雅思考试作为戏剧性最强的章节也似乎想去凸显这一点:通过语言考试,意味着拿到高等教育的“门票”,但这样的考试似乎并不面向英语非母语国家的平民。
电影的结局,谁也不是赢家。教育的门庭终究没有免费开放。真正需要被“告发”的,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束缚人们的枷锁。
人们常把“天降”的给予人们教育机会的人称作“盗火者”,称作志愿者,称作爱心公益人士。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挂来的,校舍需要钱、午饭温暖需要钱、培养一名教师也需要钱。
什么样的人能用那种坚定持久的爱去抵御人世间的冰冷误解呢?怪不得老师会拿传教士去举例,因为他们版图是世界,幸福是死后的天堂。
孔子学院给许多未发达的国家提供了免费的书本,送去了一线教师。国内很多院校也提供了名额给留学生,给不发达的国家培养他们亟需的医疗、工程、教育等人才。也试图在平衡我们与其他国家发展机会的矛盾。
那我们的孩子呢,那些被情感忘却的孩子们,和那些无感与同胞命运生活优渥的孩子们。他们似乎正在分裂。
—————————————
202111更
好学生愿意把成绩分给富有的孩子,那富有的人真的愿意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吗?
英语世界又何尝不是像学校选优等生一样,吸引人才,打出名气,把贫穷挤到第三世界,谁也不傻。
想关注爱的,还是得看是枝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