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映了好久,赶在下线前和老妈一起到影院看这部好评如潮的片子。
泰国片都拍得这么好了,真心觉得中国电影太烂了,不是当红小生就是庸俗情节……到头来引入一部以本国发生的事为原型的外国片!感谢广电总局,让我们看到自己国家拍不出的、换做自己拍也不会过的片子!Bravo~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天才女生小琳帮助自己富二代同学考场作弊来赚钱,并且越做越大,帮的人越来越多,考试也从小考到统考到最后跨越两大洲的STIC考试。
影片在节奏、音乐上精心设计,情节上一点点渲染,趁老师没看见换鞋子、趁乱换试卷、和考试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计算、手指在桌子上不断敲击暗号、满头大汗地狂背答案……小小的考场玩出动作戏、侦探戏,让观众越看越紧张,直呼过瘾。
过瘾之后另有思考。看到STIC考试的论文题目,我笑了。题目是“如何构筑一个很好的未来”,看看男女主做的这些事,他们简直是在自我毁灭,他们的未来在哪?
未来在哪?在学校吗?电影好像不是这个意思。这所贵族学校里基本都是天才或者是富二代,学校领导既可以捞钱,又可以赚取名声。一开始看的最气的是老师出卷子,内容基本就是补习题目,还说“成绩不好的不来找我补习,这次肯定不及格”,摆明了就是要让学生低头找他补习然后另收钱。老师的漏题行为就是作弊在先。这也成为了小琳帮助好友的导火线。
细思极恐的还有这所学校收赞助费的事。校长即使免了小琳的学费、餐费等,但还是收了他们20万,而其他更有钱的、成绩更差的则款数更多。但对此学校的说法是要处于学校管理经营的考虑,谁知道这里头多少流入了老师、校长的钱包里。“就算你对这个世界足够诚实,这个世界还是会欺骗你。”学校里的不公平现象让犹豫的小琳一下子做出了帮助作弊的决定。
另外,身为校长,不知圆周率是背出来而不是计算得到的让人觉得无知而好笑,加上被小琳当面质问赞助费时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脸,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我们总说未来在我们手中,未来由自己创造。“是我们选大学,不是大学选我们。”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底气说这样的话的,每个人出发的起点线本来就各有不同,手里握着的王牌也不一样。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贫富差距带来的人生轨迹的巨大差异。有钱人再怎么做,即使触犯法律,最后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而穷人再怎么努力,可能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或者堕落如班克。
班克和小琳原本都是想通过自己聪慧的脑袋来赚取金钱改变人生、创造未来的人。结果呢?小琳及时回头,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风险,并且可能对自己身边的人造成伤害,毕竟班克就因此被拷问了,自己也遭遇了惊心动魄的追逃经历。但班克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内心不平衡,对自己生活的不公做出抗议,提出加100万报酬作为得到答案的条件,一点点堕落,最后被退学,而有了钱居然还守着自己的洗衣店,居然还不满足,胃口更大地想拉着小琳在GAT PAT考试上作弊,“这次可以赚1000万”,并以揭露真相威胁小琳。班克以为钱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挽救。
影片中小巴雇人揍了班克,被发现后求其原谅时,说了一句,如果没过STIC考试,他的父亲会打死他。富人家的孩子,就算他们作弊被揭发,面临的无非只是父母的臭骂和一次考试成绩的失效,但对于班克毁掉的人生、小琳的负罪感又有谁来负责?
如何创造一个很好的未来?这本没有固定模板,也并非说在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大的情况下就没有办法有更高的格局和更好的未来。我想,基本的一点是别走歪路,并且时刻反思自我。电影里开头和结尾部分各出现了两处镜像画面,我想这其中有自我审视的意味。小琳是逐渐清醒地看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她不是为了自我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人,她的初衷一开始是帮助朋友,到反抗腐败教育制度。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伤害,她收手了,并且劝好友,大学不只有选择题。“你是活该,我只是倒霉。”班克的这句话真让人寒心。社会可能是对不起寒门出生的他,但从来都给了他平等的机会,让他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去新加坡的留学机会。纵使他失去这次机会,如果他继续好好读书,凭着年年拿奖学金的本事,还怕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养活母亲吗?但惋惜的是,班克没能不卑不亢地坚持到最后,原则尽失。
这里还不得不提小琳的父亲,一直无条件地付出,给予支持和温暖,如果班克的母亲多一点点关注,或许班克就不会这样了。人不是孤岛,美好的未来需要有爱、有温暖,让你随时在紧张、压力山大、失落、挫败的时候有个港湾可以依靠,有个充电站可以恢复电力。
我们可以拥有怎么样的人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是学校、父母、社会,还是自己能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未来?哎,究竟谁说了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