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题材,但几年来青春校园电影的质量和口碑持续走低。国产青春电影,似乎陷入了题材上的困境,摆脱不了爱情和梦想这样的俗套主题。这些主题本身倒也没有偏离青春的内涵,但在电影戏剧化、艺术化的表现下,总是显得偏离了我们普通人所真正经历的青春,无法引起观众的回忆和共鸣。相比较于卿卿我我,ABCD才是多数人的青春,这也才会有泰国电影——《天才枪手》。
《天才枪手》的出发点很简单,围绕作弊这一事件,四个主角,代表了学校中的两大极端——成绩好的穷孩子和成绩差的富孩子。这两种角色,代表着作弊这一过程最直接的供求双方。只是电影在进行的过程中,把作弊的利益关系放大了,从朋友间的帮忙,到赚钱达到目的,再到最后单纯的利益获取。因此电影本身在剧情上并没有刻意地去增加悬疑色彩,但又确实在电影中创造了相当的紧张氛围。
《天才枪手》的成功,首先还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出色。我想大多数人都感受过作弊时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感,电影也很好地还原了这种感觉,这得益于快速简洁的镜头和炫技式的电影剪辑。在表现考场时,镜头几乎把握住了一切运动的东西,墙上的时钟,手中的铅笔,踱步的监考老师,镜头里的运动创造出了考场中的时间感;画面时快时慢的处理加上恰当的配乐,把考场变成了战场,把学生变成了特工,把青春片也变成了特工片。镜头和画面所营造的氛围让观众也能置身其中,感受考场的紧张气息。
此外,《天才枪手》不得不提的,是选角上的独到眼光。四位主演,在影视圈都算不上名人,但都完美地契合各自的角色。女主角一张冷酷的超模脸,天才式的不食人间烟火;男主角一看就是品学兼优的正直少年;而男女配角,从样貌到气质也都符合各自的定位,也就是混迹上层社会的“漂亮人物”。所以说,电影选角这种事,尤其青春电影,名气资历都不重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天才枪手》是一部完成质量很高的电影,但它最吸引我的,还在于这个电影背后所隐含的格局。作弊,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因此它能引起几乎所有观众的共鸣,但换句话说,这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题材,因为很难就作弊这一个事情而展开,同时又不落入之前所提的爱情和梦想那些俗套话题。但《天才枪手》成功地在这个小题材之下,铺设了一个很大的格局,这个格局,包含制度,包含阶级。首先,在电影中很直接暴露出的,是对国家教育制度的抨击,是学校高昂的费用,让穷学生必须精心算计着自己的开支;同时,奖学金作为出国留学的唯一出路,也让穷学生为了那仅有的名额而惶惶不安地注意着自己的言行。而比批判更深层次的讨论在于社会阶级的固化。教育当然是穷苦孩子改变自己阶级的台阶,但对于他们来说,跨上这个台阶过于困难;而对于本身就处于上层阶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同样需要上层社会的入场券,比如一张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但这样的入场券对于他们来说,成本并不高,有时还可以采用“特殊手段”,比如作弊。在电影当中,考试结束,富孩子们尽情的庆祝着成功,因为从那一天开始,他们离开了学校,进入了食物链的顶层;而像班克,即使他赚了钱,买了新的洗衣机,但他仍然只是社会的底层人物。在学校里,成绩是通行证;但进入社会,身份和地位才是你胸前的铭牌。
格局升华为电影的内涵,其实就是聚焦于电影中穷孩子和富孩子的那场交易,富孩子们获得了他们想要的成绩,穷孩子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财富,看似合理。但这个交易的悖论就在于合理二字。因为作弊并不是合理的,我们只是出于现实的功利性去定义这样一场合理的交易。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现实主义者,并用实际行动告诉班克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并不能当饭吃,所以你应该接受这样一个合理的交易。正所谓“即使你诚实了,生活还是会欺骗你”。的确,生活和现实,有时会欺骗心怀理想的人,但我觉得,既然是生活欺骗了你,那么错不在于你和你的理想,而是错在现实。
关于电影最后的争议,也就是班克的黑化和小琳的自首。有人觉得多此一举或是政治正确,觉得这样的结局只是为了说明作弊不对,应该受到惩罚。但在我看来,电影的内涵到了这一个层面,所关注的问题,已经不在于作弊了,而在于理想与现实。小琳作为电影中的主角,她一直在做着角色的变换,从说服别人作弊,到拒绝别人作弊。这也正是小琳不同于班克的地方。社会上的人,有很多理想主义者,更多的是现实主义者,但这其实并不说明什么,真正重要的是,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你还是现实。班克,最终被现实操控;而小琳,她曾经主动选择了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但现在,她同样可以再做回一个理想主义者。
“决定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