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天才枪手》,两位学霸最后迥异的道路选择让人感叹。结尾处,悔悟的女孩对曾经本分的男孩说,你需要多少钱?多少钱都不值得那样做。可是,男孩眼里已不再有朴素、单纯的神采,像是终于挨过漫长年岁的岩浆——邪恶、欲望喷薄而出,他不明白:靠“特长”赚钱有什么不行。
明明是女孩的初衷,最后,却完全对调,正直规矩的男孩反而深陷。让人唏嘘的不仅是“一念成魔”的偏差,更是在“好学生”的标签之下,被环境侵蚀,对自我心性和自我选择的麻痹无知。
上大学时,老师很有感慨地说过,就算是研究生,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甚至考研也是随大流。
有很多知识却没有思想,有很多道理却不会实践,所有的精力只是负责考试,对自身没有认识和自省,更奢谈对周围的了解和判断。程式化地学习终于让“千篇”变成“一律”,轻易就被洗脑,终于,成为标准的学习机器人。这是选拔教育下“听话”的一种境况。
《天才枪手》的故事更像一个教育寓言,而可怕之处在于,她说明社会未来中坚的“优等生”的道德坍塌与失落。
这让人想起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认为,人之所以在世界上处于优先地位,并不是依赖于知识,而是取决于道德。而所谓的“自由”并不是人满足自身欲求的行为和能力,而是,对内心道德律的遵守,这也正是人类理性的真正尊严。
正所谓理性存在者为自己立法,道德法则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也就是自由的自律。这样,理性法则不是人“必须”服从而只是他“应该”遵守的法则。
生而为人,如果摒弃了真诚、正直、高尚、同情、助人、坚毅等品质,而成为攫取名利欲望熏心不择手段的机器,那么,等待他的将是良知啃噬后,只能留存于黑暗的麻木和永失骄阳的自欺欺人与玩世不恭。这其实是一条从“有格”到“无耻”的不归路。
只有,体会至此,才能明白最后悔悟的女孩说的那一句“不值得”的所有意义和内涵。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应以此警惕那些为分数而努力而略有迷失的学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