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所長2017年的第154部电影
《天才枪手》肯定是近期最具话题性的电影,听说自《摔跤吧爸爸》之后,泰国的这部电影又啪啪啪地打中国的脸了。
抛开电影带来的观影的刺激感不说,《天才枪手》其实是一部非常有争议性的电影。它好看吗?当然好看,不但紧张刺激,而且带动情怀和情绪。但如果单单从感官来评判它是“好电影”些许有些牵强。
首先我们就得区分的就是“好电影”和“好看的电影”到底有什么区别。
就比如这两年来说,《路边野餐》《长江图》之类的,是“好电影”吗?当然是!但它们不一定是好看的电影。再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敦刻尔克》,也同样是这种情况,是“好电影”,但并非是人见人爱的“好看的电影”。
当然也存在《血战钢锯岭》《摔跤吧爸爸》这样“好电影”,这类电影不但人人都觉得好看,而且电影所传达的主题是立的住脚的,电影的情感是自然迸发的。
再回过头来看《天才枪手》,它当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如果说它是一部“好电影”,那可能要往下聊,我们得考究考究了。
我先讲讲这部电影的剧情和背景。
可能很多人看之前就知道,这是一部根据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的。这次作弊犯罪被发现的考试,是在2014年10月时,ETS接到泰国曼谷的考官在SAT考试结束后发去的邮件,邮件称:“一名中国女生偷偷查看iPhone答案被我们抓了现行,这些答案都来自当天早些时候澳大利亚举行的同一场考试。”
澳大利亚时间要比泰国早三个小时,这帮犯罪团伙利用其中的空档售卖考试答案。
当然,其实这样的用作弊谋取利益的团伙大有所在,就比如大学的四六级考试,那时候考试答案的售卖遍布学校的厕所和公共场合,甚至在开考前半小时,在caoliu等“知名”论坛都能找到答案。
所以考试到底有没有公平性呢?上有对策下有政策。即使现在教育局已经对监考有多么严格,设置多少防止作弊的门槛,但依旧有地下活动的组织能够找到作弊的手段,不可能制止的,只要有民众需要,自然就有人愿意铤而走险。
而且,你觉得真能公平吗?本来就有一部分优越的、有权力的人,能够少刻苦少奋斗,想考多少分就能考多少分,考什么学校,只是取决于他想不想去,而不是取决于能够考多少分。
这些幕后,其实都不敢想。亦或是你敢想的多黑暗,那就有多黑暗。你看电影里的富二代小巴和格蕾丝,还有小巴那些有钱的富二代不就是这样吗?考试对他们来说,都是钱可以解决的。
而电影里的班克则是非常鲜明不公平案例。应该说他的人设代表了大部分人,他们出身贫寒,家境一般,只能靠着埋头学习才能找到出路。但其实这类人很极端,他们渴望得到机会,他们渴望寻求公平,甚至也会因为成绩而耍小心机,甚至因为成绩的好坏而产生抑郁和自杀心理。
电影的结尾其实有些政治化了,小琳选择了去自首,而不再交代其他人的结局是怎样的。
小琳和班克对话结束的那一幕印象特别深刻,在班克的威胁下,小琳还是选择了不屈服,而班克呢?摇头,眼神落寞,或者还带着恶意。
这个镜头极具开放性,接下来他会做什么,会怎么做?其实每个人都想知道。我们会抱着乐观的态度希望他能好好地开洗衣店活下去,但其实从影片的整个过程中他所做的让人作呕的一切举动,我们甚至还抱着消极的态度,希望他能受到一些该有的惩罚,让他明白自己极端的错误。
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在思考什么呢?很难说。其实《天才捕手》这部电影是耍了个小心机,它并没有很深刻地揭露出教育的问题,也没有站得住脚的立场去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利用特别讨巧的方式,将故事讲的特别的好看,把镜头剪辑得特别的刺激,像一部华丽丽的荷尔蒙电影。
所以也许它只能算好看的电影,但算不上好电影。
就比如“作弊”这个行为,它自然是恶劣的,是一种违反道德的不公平行为。但影片中的小琳是正面的角色,所以我们看到编剧在设定时就故意加入小琳父亲的感情戏,加入班克的反面角色,甚至加入学校收学生家长赞助费的黑暗金钱来往,都是为了小琳选择走上“作弊”的道路洗白。
所以我们回头想想,小琳好像就是“干坏事的正面角色”,而班克更像是“受害者-反派角色”。
但其实这些方式都有些差强人意,不对的事情就是不对,“作弊”本身就是对考试公平性的亵渎和侵害。即使影片最后编剧安排了小琳去自首,看起来是走向了积极向上的中心思想,但还是觉得有些刻意。
我甚至觉得编剧已经很难给个非常完美的结局,小琳自首了怎么安排?班克怎么办?还有30多个作弊的人结局如何?
如果他们结局是好的,从法律政治上立不住脚,如果全部都受到审判,那影片不是自己打脸自己吗?
当然如果过分考究影片的立意和中心思想,会显得有些吹毛求疵了。不管如何,这部电影都非常值得去看,毕竟它难得一见地将带有情怀的东西,拍出了我们想看到的样子。
这,已经非常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