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枪手》这部影片在IMDB和豆瓣也分别得到了8.3和8.5的高分。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不仅仅能够引起学生时代关于作弊的回忆,小林和班克的人物弧光以及小林对班克朦胧感情的磨灭,最重要的是还有社会阶层造成所悲剧的控诉。
第一次阶级矛盾对立是小林作为遵守规则者与学校老师制定规则者之间的矛盾。
在电影一开篇的数学考试中,小林发现数学老师所谓的开小灶指的是拿钱来买原题,这使小林的正直光明思想受到冲击,导致了小林帮助格蕾丝第一次的作弊。而后来小林得知学校以“赞助费”为名义变相的敛财时,小林的世界观真正第一次动摇。她开始明白,她和学校是出于对立的两个阶级,这两个对立面之间有着明面上的制度和暗地里的规则。小林利用奖学金制度通过努力学习来帮助父亲减轻的负担,学校利用暗地里的赞助费规则又从小林父亲那儿收取更多的金钱。站在小林的角度,学校是规则与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规则与制度的破坏者。这种潜规则式的破坏在小林看来就是违背了世界运行最根本的规则——正义。所以,小林一开始帮助格蕾丝和巴作弊是带有自我以为挑战社会阴暗面的正义感的,是带有象牙塔中学生特有的幼稚的报复性的。但是,这种潜规则的存在不是因为小林自以为是的报复性作弊而消失的,这是社会跨阶层后所必然产生的负面代价。当小林作弊被发现后,她曾和父亲对质,父亲却表示赞助费是他心甘情愿交的,这是一个在真正的社会久经沉浮,饱受过阶级划分的不公的成年的屈服,父亲明白只有跨越阶级才能避免原来阶级带来的不公,而所谓的赞助费更是想要跨越阶级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二次阶级对立矛盾的展现贯穿于影片始终,是小林和班克这种社会下层人民与格蕾丝和巴这种富二代之间贫富差距的对立。这是影片想要展示的最主要的难度。
小林说:“他们天生就是赢家,我们都是loser,只能做一辈子loser。”这是小林对贫富差距下教育的不公平的控诉。小林和班克需要通过大量努力,拼命到呕吐,才能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他们需要亲赴现场,正面危险,违背道义的去作弊,才能获得留学的费用。而对于巴来说,出国留学是手到擒来的事情,甚至可以带着女朋友去,而考试更好像一场游戏,他只需要付出一点对于自己来说九牛一毛的金钱,就可以坐等别人把答案送到自己面前。这并不代表着巴相对于小林和班克而言就是个坏人,而相反他却是个仗义,情商高和具有强大的公关、组织能力的人。造成巴和小林这种极为不公平的差距的,不是能力,不是人品,而是,所在的阶级——对于巴来说,钱是用来换取便利的交易品;对于小林来说,钱是帮助父亲减轻负担,反抗世界的补给品;对于班克来说,钱却是支撑他和母亲活下去的必需品。巴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班克打到垃圾场里,被班克得知后,依然表现出不在意,不理解。他站在自己的阶级上,用金钱堆砌的高度俯视班克,他不能理解失去公费留学的钱对于班克这样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般的悲哀。
第三种对立来源于小林和班克之间。
小林和班克同属于贫穷的单亲家庭。但是,他们却又有所不同。小林失去了母亲,但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支柱父亲还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父亲,他可以担负起家庭所有的开支,即使不太富裕,但足以给小林构建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这可以从他们家里拥有钢琴和私家车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对于班克来说,他才是家庭的支柱,他不单要努力学习,还要帮助母亲分担家庭负担,他是母亲的依靠。所以,他们虽然属于一个阶级的人,却在处理结尾时,他们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班克最终在家庭的重压和金钱的利诱下屈服于现实的黑暗,而小林可以在父亲的陪伴下选择回归正常生活,选择去自首。小林和班克之间曾有着朦朦胧胧的感情,却也不得不摧毁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之下。
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是悬挂在考场之上,而是悬挂在阶级划分的边缘。小林曾说“这个世界我们说了算!”但是,真正可以被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世界。
你可以选择反抗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就算撞得头破血流,就像一开始的小林。
你可以选择安于现状,与其以头抢地的去当所谓的上面阶层人们世界游戏的玩偶,不如在自己的阶层岁月静好,就像结尾的小林。
你可以选择屈从于社会的黑暗法则,利用暗规则,以暴制暴,回馈于这个社会。就像结尾的班克。
你还可以选择现在自己的阶级俯视下面苦苦挣扎的人,以利换利。就像巴。
小林摆脱了金钱的束缚去选择自首,而班克却永久的沉迷在利益的万丈深渊。而现实中有何止这两种选择,万丈红尘,芸芸众生,也不过是苦苦挣扎与规则与利益之间的玩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