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和朋友聊天中提起《天才枪手》,然后就来了场说看就看的电影,原来泰国不仅拍的了文艺小清新也hold得住节奏紧凑的叙事片。
剪辑干净利落,配乐也恰到好处,为故事完成度续航不少,虽然配乐和女主的演技在有些地方过于浮夸,但总体上是紧实不拖沓的,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盗梦空间》。再加上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加持,一个学生时代的作弊拍出了犯罪大片即视感,嗯~还是挺值得一看。
影片中的两次作弊看似是琳在主导,其实大Boss都是无形的利益驱动。琳和班克是出身底层而学习优异的模范生,小巴和格蕾丝这对CP是中上阶层不学无术的菜鸟。
在知道学校收赞助费的丑恶行径后,面对身份地位和金钱诱惑,琳打着钢琴课的旗号开始组织集体作弊,而此时的班克像一股清流,在发现作弊后义无反顾地揭发。他本以为作弊的惩罚最多不过重考,可当琳同样揭发出学校的丑恶后,事情的走向早已不是学生所能料想的,因此,校长随口一句不能申请奖学金就废了琳的留学梦,而她也只能在出办公室前愤怒地对班克低声咆哮,仅此而已。在成年人的游戏中弱势一方从来没有发言权,尚且年少的琳不懂,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反击,随之展开了第二次更高规格大范围的STIC考试跨国时差作弊。
班克的黑化过程最让人心疼却也好像在情理之中,评论有人说,男主长得像《请回答1988》里的阿泽却没有阿泽的善良,呵呵哒,善良这事儿见仁见智,一个人本来的价值观正直得揉不进一粒沙子,一块块被现实强行瓦解之后又崩塌得那么彻底,是可怜且可悲的,或许这与自身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关。既然起初就是绝对的好人,那么要变坏,就做个绝对的坏人吧,可能在他的世界里非黑即白,而这个社会处处都有灰色地带。
至于琳,从开始的“坏人”到最后洗白,一些规律总是经历后才懂得,在丛林法则之下要么顺从要么反抗,但如果以它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它,别逗了,注定会遍体鳞伤的。男女主角都是从拒绝成长到成长,也付出了或大或小的代价,可尽管那样努力生存的人最后也未必扛得过社会泼出的冷水,毕竟丛林法则里还有一条是优胜劣汰。
很多东西我们都懂,有时看破而不说破是不是一种更适合生存的办法?我没有答案。像《孙大剩》里唱“你说过要把世界打得满地找牙/孙大剩/你却张着嘴巴流着眼泪说不出话”,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影片中(或者现实中),学生采取不正当的作弊行为—>应付正当且公平的标准考试,所以作弊就是绝对错误的。如果先把结论搁置一下,补齐这个链条:在一个“作弊”的社会中,学生采取不正当的作弊—>通过相对正当公平的考试—>进入不那么公平正当的社会,单从肯否定上讲,双重否定表肯定,所以作弊未必绝对错误。嗯,这个推断有bug,但我想表达的是,在盖棺定论前是否该先搞清楚死因?
换句话说,在一个作弊的社会中,作弊能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得其合理性?作弊行为的普遍是不是可以说明这个社会本身已经出了问题?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在观影时观众被作弊的“主旋律”带着走,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期望他们作弊成功,而这个“主旋律”明明是不正当的行为,那么反观现实,我们身上是否也不自觉地存在被这个社会绑架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以上问题都没有答案,或者说答案尽在不言中。总有人提出问题,却少有人解决问题,甚至大多数时候解决的是提问题的人。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结尾,你看那些在同一条船上或凶猛或可爱或可恨的动物们,其实都是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