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这样的瑕疵,但它依旧是这一年我看过的院线片中的一大惊喜
《天才枪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结局。不过令我困惑的不是很多人吐槽的“主角洗白”,而是女主角悔悟的动机——想作弊这样的破坏公平竞争且越走越黑直到死胡同的勾当,当事人不悔悟真的天理不容,除非这件事拍成的是一部纯喜剧片,然而如果当事人的动机和遭遇没交待清楚或者不成立,仅仅靠说教式的转变就悔悟,那真的很不现实。不说别的,哪怕是咱中国的儿童课本里面,都能在童话中编个主角因为自己的陋习或缺点吃亏、受苦、遭到伤害的过程,以此铺垫主角的悔悟。而影片中,主角跨国舞弊被监考官发现后,不但能全身而退,学业上也没有致命的影响,除了同行的男同学遭殃,朋友都没事,最后说洗白就洗白,差一点就成圣母婊了;倒是那位同行的男同学,在被捉弄、被缉拿、被批评和被开除后,开始自暴自弃,并打算重拾集体作弊的勾当,反而显得情有可原。
尽管如此,《天才枪手》依旧是这一年我看过的院线片中最有惊喜的一部电影,其次是《闪光少女》。之所以说《闪光少女》是其次,是因为在《天才枪手》之前,《闪光少女》是今年中国院线上映的唯一一部叙事为主、主线明确的中小成本电影。《闪光少女》本来也可以成为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中推陈出新的一个榜样,然而影片最终陷入了主题表达上的一个困境——是要以讲述青春故事为主顺便弘扬传统,还是要以弘扬传统为主顺便表现青春心事(当然,和同类题材的《听见下雨的声音》或概念类似的《栀子花开》比,本片完成度和诚意都很高,但不足还是有的);此外导演视听手法不够纯熟,对于音乐题材电影的类型要求还不够合格;最致命的是影片前两幕都完成得可以,第三幕刚开始还行,到了最后音乐厅的演出就乱来了,结尾都不知道该怎么点题了,于是全片后半段就弱掉了。相比之下,广告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执导的《天才枪手》不但故事内核更现实更严肃,而且技巧娴熟,甚至还融入了特工题材电影的表现手法,本应甩《闪光少女》好几条街,却由于结尾的生涩,导致主题表达不够铿锵有力,和《闪光少女》一样输在后半段,实在是一大遗憾。
在这里需要提一下德国2008年的电影《浪潮》。不只因为《浪潮》和《天才枪手》一样,同样探讨校园不良现象,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同样用类型片的手法阐述校园问题事件,还因为《浪潮》有一个绝对值得《天才枪手》学习的地方,那就是后半段的处理——不通过说教,而通过形象具体的故事情节有力地鞭挞了不良现象对个人、对社会的危害。片中男主角莱纳老师一开始号召学生组建模拟纳粹组织“浪潮”,是为了研究独裁专制的形成,但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浪潮”的发展不但带坏了学生,还破坏了学生原本安和的生活,而且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莱纳老师自己还因此家庭破裂、遭到人身威胁,影片的节奏也从一开始的略显散漫逐渐变得紧凑紧张。到了最后,莱纳老师召集学生们,宣布解散“浪潮”,动机成立,有始有终,但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通过死忠学生的自杀、莱纳老师的被捕及“浪潮”活动死灰复燃的迹象,让观众和莱纳老师一起明白,极权主义一旦蔓延,就只能一路走到黑,根本没有回头路。《天才枪手》中的主角也为舞弊付出了一定代价,但还有退路可走,哪怕是最惨的男同学,最后还能经营洗衣店谋生,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当然这可能和《天才枪手》原型事件严重程度不如《浪潮》原型事件有关,但不结合原型事件,光从电影本身看,《天才枪手》的社会意义和艺术高度就比《浪潮》那么一口气,正所谓前好不如后好。
不过,对《天才枪手》的中国大陆市场而言,全片后劲不足并不是最大的尴尬,因为即使有这样的瑕疵,它也比《闪光少女》成熟,更能吊打同期大多数国内主流电影。但有口碑预热在前,影片在内地的首周票房表现还是太中规中矩,没能撼动《羞羞的铁拳》的票房地位。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影片在中国的档期对目标受众而言极不方便,要知道影片轰动东南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依靠暑期档的优势,而十月中旬大部分学生已返校,中学生没时间,大学生未必都有闲趣,已工作的成年观众去看的只怕会更少。这样一来,影片在日本、美国等对非好莱坞及本土出品的电影排片更为苛刻的国家的同期票房前景恐怕也不会更好,但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影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成绩更尴尬更后劲不足——影片不只反思了校园舞弊这一不良现象,还揭露了现有教育机制“监守自盗”的污点,更反映了泰国乃至全世界多数国家阶层(ji)固化的社会问题。而这些批判指向,偏偏是大多数中国学生乃至学生的家长们不敢面对的(这和《浪潮》还不一样,毕竟极权主义运动离咱们还很远)痛点。而且从最近国内的形势来看,《天才枪手》和当下的主旋律也不太契合,允许上映已是慰藉,但能否掀起市场热潮就难说了。
很多人说《天才枪手》的“洗白”结局是出于市场或审查需要。事实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不过结合纳塔吾·彭皮里亚的上一部暨第一部作品《致命倒计时》来看,可能性不大。虽然《致命倒计时》比《天才枪手》类型表现更明确,但两者都是通过惨剧警示年轻一代,并且都有光明美好的说教结尾。而且纳塔吾之前在采访中说过,他就是想通过这部电影“把这样的恐惧和罪恶感放入电影中,相信观众看完绝对‘只敢想不敢做’”。或许,影片既不按照学生群体的宣泄需求最后来个大反动,也没像《浪潮》那样以绝望和细思极恐收场,只是出于导演悲天悯人的说教意图罢了。但即使导演如此用心良苦,也难以打动这个世界上最需要被打动的一大群体——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
P.S.
1、我和大学师兄一起去看的这部电影,其实看的时间更晚,因为原定的场次影厅居然坑爹地出现出现了设备问题= =于是改成了更晚的场次。到了后半段师兄因为睡眠不足就发困了,没办法一起感受跨国舞弊情节的紧张氛围,不开心
2、影片的男一号女一号男二号女二号颜值都很高,表演也投入,可我最后只对男一女一情有独钟。你问我为什么?当然是主角光环好啊(逃
3、因为这部电影嘲笑泰国教育制度的观众可要收敛了,这部电影的原型事件中,中国大陆的学生是主要作案群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