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最深的是班克的前后变化,从最开始举报作弊的小男生,到最后成为邀请小琳作弊的惯犯;从校长办公室里脸上稚嫩不知所措的表情,到自家屋里轻描淡写地说出下一个计划时的轻车熟路,这变化让人心疼,但心生厌恶。
追溯班克的变化,有两次重要的事件:
第一次是小巴为了让班克参加STIC,派人找借口揍了他并把他扔到了垃圾场,因此错过了申请新加坡奖学金了考试,断了这条后路。就在小琳决定放弃计划时,班克却叫她去悉尼继续实施计划。小琳脸上充满了疑问,可班克回了一句“至少还有钱”。这是他受到社会不公待遇后的第一次“反击”,但其实称不上是反击,更像是妥协,是为了金钱做出的退让,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这里有一个细节,天桥上的有一个绿灯一个红灯,仿佛本身就象征着是“走”还是“停”的矛盾挣扎。而第一场考试后,班克趁机要求加钱,是他进一步地顺应这种“社会法则”,而是甚至违背了最初的约定,是对他们之间契约精神的背叛(即使这个契约的内核也是“欺骗”)。
第二次是作弊最抓,被官方取消成绩和考STIC 的资格,被学校开除,但是其他靠着他们的答案的同学,却考上了理想成绩进入了好大学,开着派对狂欢。这又是一次讽刺,对班克来说是一次暴击。这也是促使他进一步变化的原因。
经过这两次事件,班克彻底从一个刚开始义正严辞地拒绝同学的作弊请求的学生,变成了策划下一场作弊事件的“社会人”。
但想说的是,虽然是不公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但贫穷和不公平的遭遇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变坏的理由。纯真是一种选择,真正的纯真从来不是未经世事的无邪,而更是经历风浪、目睹黑暗与不公之后,依旧坚持内心的干净明朗。
青年人是社会的明天。但不管如何变化,善恶交织的复杂就是社会的本质属性。经历过不公,做错过事情,有些人会像小琳一样反思悔改,有些人则像班克一样改变初心,我们都要在生活的大浪中淘洗之后,才称得上是真正地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