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王子和贫儿》,讲述贫民窟的小乞丐因偶然机会,和面容相似的王子因交换衣服而互换了身份。于是小乞丐成了假王子,真王子成了假乞丐。
事情刚发生,他们都为自己叫屈,向身边人宣布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他们疯了,并牢牢地将他们钉在错位的位置上。
身边人只认华裳。
有意思的是,在小王子流落民间受苦受难时,小乞丐越来越适应皇室的生活。从忐忑不安地接受大臣的朝拜,到怡然自得享受虚伪的称赞,从建议仆人减半,到主动增加成倍仆人,小乞丐差点就相信自己是血统高贵的真王子。
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在小乞丐即将接受加冕成为国王的那天,历尽千辛的真王子及时赶了回来,两人再次交换了身份。真王子在亲眼见证民间疾苦后,成为体恤百姓的好国王。小乞丐在经历皇家富贵的南柯一梦后,仍不改初心,将王位拱手还给真王子。
这一幕皆大欢喜,但大概只会发生在虚构故事里。平民突然闯入远远高于本身生活水平的阶层,也许不想轻易出来。
如正在热播的《天才枪手》,原本根正苗红的穷人家孩子班克,在琳的唆使下参与了作弊,获得了大于期望的金钱回报。尽管这件事令他被取消出国留学的资格,但他马上为自己寻找了出路:组织一场规模更大、获利更丰厚的集体作弊,以获取超越原阶层的生活质量。
网上很多人为班克的选择惋惜,称之为“黑化”,认为他可以选择其它道路,譬如利用上一场作弊获得的两百万泰铢和自己超群智商,开一家出国考试培训班。然而他选择给妈妈买了几台新的洗衣机和摩托车——尽管这确实是他一直想为妈妈做的事。
在尝试了挣快钱的甜头后,班克再也不想走读大学找工作的常规道路。他意识到常规收入远没有作弊收入来得多、快。
在此之前,班克走的一直都是正道。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安守本份,看见同学作弊马上举报(不排除私心),一心争取新加坡优秀留学生奖学金。但富二代公子哥巴终结了班克的梦想。在奖学金考试前一晚,巴找人把班克揍了一顿并仍在垃圾回收场,班克因此错过了那场将会改变他命运的考试。
这个“错过”扭转了班克的价值观。他意识到,平凡贫穷如他,想靠脚踏实地出人头地艰难而渺茫。所以他在得知巴是殴打他的幕后指使者之后,仍选择与巴合作参与作弊。
使班克迅速放下仇恨的,是对金钱的渴望。
所以,影片的结局,他选择继续组织作弊,并不是突然黑化,而是以巴为代表的社会阶层促使他走向这个方向。
班克的选择和《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的选择异曲同工。
祁同伟因为梁璐利用父亲的职权阻扰了他的感情,所以激发他报复性敛财的欲望。祁同伟这句台词,班克应该很有同感:“如果我们不付出,下一代就要付出。”
班克还没有下一代,他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是母子二人的生计问题。如果他不付出,母亲就要付出。
电影只给了班克的母亲两个背影的镜头,一个是在弯腰洗衣服,一个是在退学通知书上签字。这两个沉重的背影,已经无法背负班克想要的未来。
再往后看,也许祁同伟的结局就是班克的结局。
班克选择再组织一次作弊,可推断那不会是他最后一次组织。如果再次成功,他会得到继续作弊的鼓励,一直将作弊进行到被抓为止。如果不幸失败,他还有什么可以失去?学校回不去,常规低薪的工作看不上,他极可能利用超群智商寻找其它“挣快钱”的道路。
祁同伟的结局令观众惋惜。如果班克与之殊途同归,也会叫人扼腕。作为平凡人,我们由衷地希望这些穷人家孩子的优秀代表,能够替我们闯出一番天地。
穷人家的孩子是否已经被固化在现有的阶层,无法通过正常道路晋升到上一个阶层?
冯苏·王杜提供了另一个答案。
冯苏·王杜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主角。他真实身份是兰彻的仆人,从小聪明过人且喜欢读书,所以一直以主人兰彻的名义代为读书。在代主人完成皇家工程学院的学业之后,他从人间“消失”了。
在大学好友寻找他的过程中,观众发现他聪明、善良、乐观之余,还有一个和贫儿、班克、祁同伟相同的身份: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都曾经历“人生考场作弊”。
最终,他走上和后三者都不同的道路:成为一名山区教师,同时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可以说,冯苏·王杜实现了阶层的晋升,因为他是顶尖的科学家。也可以说,他还停留在原来的阶层,因为他只是普通的教师。
他和班克、祁同伟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偏不倚,坚持走自己的路。
初心不改,像一句陈词滥调频频出现在各类文章里,但践行仍不易。如果贫儿没有坚持初心,他完全可以当众处死真王子,自己戴上王冠;反之,如果班克、祁同伟能够坚持初心,他们不至于在“作弊”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无法回头——然而我们既不能替他们承受任何痛苦,也无法替他们做任何选择,故不应作任何批判。
关于他们的选择,我理解,但不认同。
我比较认同电影《熔炉》这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