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孩子提起作弊,从嘴里说出来和家常便饭一样,就好像是一件上学必须经历的必修课,你出去说你从小到大一次作弊也没有,别人内心不是“很正常啊,谁考试会作弊呢。”而是:“这是个狠人!”
电影中琳第一次在考试作弊时的那种心惊胆战额头冒汗,一下子拉近了我的代入感。作弊这种事情,不论在哪个国家,都能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背后的原因我们暂不深究。我现在想讲一讲身边的故事。
00后这一代人印象最深刻的怕不是小学时的奥数课了吧,08 09 10年这几年最为猖狂的几年,满大街铺天盖地奥数班宣传单。家长们也是打着为了孩子的未来旗号积极配合,进而直接带动起一个奥数班产业链。跟我一届的同学一个班里90%报了奥数,60%报了不止一个奥数班,到了现在高中我还是会感叹小学是我最累的时候了。有人说了你不报不就行了,不报可以,会考啊。别人都报那咱也报,不管听不听得懂。作弊这事情也是从奥数班学会的,敢不敢想象小学的孩子,上着家长掏钱的辅导班,考试作着弊,拿到了家长满意的分数,又给辅导班掏钱,这样简直皆大欢喜。从我自身来说,这样一抄简直一发不可收拾,以后次次奥数考试我都会有想去抄的冲动,恶性循环。
那时候报奥数班最重要的一大目的便是,五大名校会到各个奥数班点去招生考试,我不知道教育局允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反正这是那时候家长老师学生堆里的潜规则。这样一来便说得通一开头为什么会有大批家长选择报两到三个奥数班,增加考试机会,多一些中标机会,但奥数班成绩就一定真实吗?不,亲身经历五大名校踩点考试时,下面查手机的数不胜数。
电影里琳作弊时的那些手段,写在橡皮里,卷进修正带里,换卷子,甚至考试中途上厕所答案写在卫生间墙上,别的同学假装上厕所再去记答案,一幕幕场景,令我自己诧异的是,代入感最强烈的居然是我小升初那个阶段。
接下来我还想说一件事,我们是子弟学校,学校很多同学家长都是老师。小学时,我们学校有一个同学的家长是学校的老师,因为家里种种原因吧,她从来不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间只用在“正道”上。她的目标一开始就很明确,冲五大。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她确实相对于我们很成熟。成功了吗?当然成功了,归功于我们强大的班主任,以及身为子弟特有的待遇。
说到现在,终于迎来了和电影情节相似的高潮部分了。还有最后一次最重要的考试,是你是否可以上个满意初中的决定性因素,各个学校到你所上小学招生。那一场考试令我真正了解到考场潜规则,大开眼界。分AB卷,我左右两边分别两个男生,运气很好的他们父母都是老师。发卷子了,他们A卷,我B,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大家答题,但是写着写着不对劲了,我看我们班主任在讲台上怎么也开始做题,语文老师做什么数学题,哦不还不是做,是查题啊,一瞬间恍然大悟,还真是亲生自己班班主任啊,对我们就是好!心里真是庆幸极了,还没等我高兴完。接下来我就看见班主任拿着纸条下来“啪”“啪”两个纸条左扔一个,右撇一个,我的呢?这时候右边同学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学校老师从班门口经过,对着班主任一笑。懂了,串通好了怕是,当然也给了那个女生,还有两三个平时家长和老师关系不错的孩子。最后的结果就不用说了吧,他们都上了五大名校。想一想班主任为什么冒险?因为班主任的孩子以后也要考试呢。
上了初中高中,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我才知道原来年纪前十的学霸们也互相合作。大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怕不是监考老师的:“都认真看自己卷子,别想别的,老师都是从你们这个时候过来的。”这句话就非常有问题,既然老师都是这样过来的,那有什么理由来要求正在过来的学生们一个个都和班克一样?如果真和班克一样,那怕才是不符合逻辑了吧。
如果一开始学校没有欺骗她,让琳这样优秀的学生交赞助费,本着不放过一个人才的宗旨。一开始学校就没有提成绩必须过3.25才能参加话剧社的不合理要求。那结果会不会变好一点呢?我们不知道,因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一开始就出生在罗马。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如果你成绩平平,又因为学校规定成绩不达标不能参加自己的兴趣社团,你会怎么做?你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千金和公子,随手就能翻云覆雨,是否会把金钱当做自己的优势从而转化为成功的捷径?你是别人家的孩子,人人羡慕的学霸,面对金钱诱惑和经济拮据的家庭,你会怎么抉择?你是本来内心正直,想靠自己努力去改变自己和妈妈的生活,面对周围环境,你内心是否会摇摆,然后随波逐流,还是能保证自己可以正直下去?你本是中规中矩的学生,小事不拘,大事不虚,想要规规矩矩去参加考试,但还有更轻松的办法让你达到捷径,你是否会冒险?
做不作弊不是你一个人内心的斗争,是你在学校考场“摸爬滚打”十几年,从小身边老师“以身作则”,看遍了考试潜规则。用自己眼睛看到的都是实的,潜意识里的言传身教就像根一样扎进了正在形成三观的孩子们身上,这就是所谓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弊屡禁不止,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