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不愧是奥斯卡,沉浸的值得的两小时。
有人嫌弃它元素繁多杂乱,也确实如此:平行宇宙、典型的东亚家庭、同性恋、疲劳的家庭主妇……像它的名字一样:everything,但这些并不是电影想要探讨的主题,他只是放在那里给你看告诉你这就是我们生活里会有的东西,细枝末节一滩稀泥甚至让人恶心,但它就是在那里,存在不容否定。这些东西轻的像空气里的尘埃一样未能引起我的思考探讨倾向,唯一触及到我的是有些情节真的癫到我发出震惊的尖叫。
我觉得它想讨论的是人生的虚无和意义,类似的电影看过一些,这部片子的切入方式实在新颖有趣,你做的每一个不同的决定都会引申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平行宇宙,技术上的传输极限在无时无刻的瞬间感知到每一个平行宇宙的你的时时刻刻,质疑自我的存在,质疑存在的意义,由此进入到虚无主义,所有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成功与失败都无足轻重,令你欢喜的和令你痛苦的都一个样,人生不过是shit and suck,孤独的丘丘找到了陪伴者,所有的喧闹都停止,在漫无边际的山地中两块石头安静的对话“你也在这里”,此时无声胜有声,至此一切都令人拍案叫绝。
但影片后半部分远不如前面精彩,我觉得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解构通常都非常完美顺理成章,建构总是难如登天遥不可及。我依然没看懂它用什么在解构后的混沌中重新建构,爱和善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容?看待事物的方式?哪一个都不如解构那样有力,哪一个都没办法说服我。若从技术上探讨,everything everywhere at once,这种连接怎么就突然结束了呢,靠伊芙琳选择停在这个平行宇宙这一刻这个自己?怎么就决定是这个自己,怎么就能停留在这里而不是被继续拉扯游荡。可能是我的局限性,也许是人的局限性,依然还未有一种哲学能真正带领我们走出解构走出虚无主义达成重新建构。
昨天看三号厅的影评看到一句,“你是由你之前走过的所有路,和你没有走过的那些路组成的你。”昨天不太理解,今天却觉得想通了,你做了这样的选择,才成为了你;正是你没做那些选择,你才是这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