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沙面的老旧民居顶楼第二次看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因为更加日常,比起《瞬息全宇宙》——听起来就很大型科幻,感觉是发生在星际迷航中的故事。尤其是知道了Evelyn的名字由来。导演本来是想用Michelle的名字为角色命名,甚至影片中的第二重宇宙是Michelle的人生写照,镜头切换之间是杨紫琼的真实影像,正如Michelle在采访中说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角色做排练。但Evelyn是Everyone的意思,是在唐人街随处可见的华裔母亲。
第一次看《瞬息全宇宙》确实被幽默到。这种幽默和在严仔父亲的葬礼上看到半人马和木星;《重启人生》中的安藤樱下辈子投胎到非洲当食蚁兽相当,宇宙的尽头是一颗贝果黑洞,在某个jumping pad上,我们可能变成香肠手的人类,或者变成一块石头,或者脑子上会长出google eyes。但当时也陷入模糊。因为觉得一切都象征着某种隐喻,比如在宇宙跳跃其实是evalyn的精神分裂,而将人席卷的是贝果黑洞是青春期不被理解的女儿的抑郁。贝果的隐喻是什么?香肠手的隐喻是什么?它讲的是一个东亚家庭内的故事,一个东亚母亲和她“生活西化”的女儿,相互抗争到相互理解。
第二次看会刻意去寻找老生常谈的东亚价值。在杂物间里,Waymond对时刻处在紧张害怕出错的Evalyn说,Every Rejection and disappointment hasled you here.公公对秀莲的期望和永不满足的鞭策由母亲传递给JOY——不想女儿度过和自己一样mess的一生。在公公眼里,秀莲是一个做什么都半途而废的人,就像郭爽的《月球》写的亲情是逃无可逃的生命凝视。Jaco Tubaki(啊真的不记得这个名字)隐喻着JOY的疼痛来源——不断被push拥有jumpingverse(是不是叫这个也不太记得了)的超能力,却因不堪重负落入虚无。东亚常谈是代际关系和压力是“争气”,是集体主义、家国主义,是一个人要活在别人的眼神里,要看别人是否觉得你异样,要看你是否在别人的眼里是体面的。永远都在观望“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然后用他人的眼神武装自己。
但同时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少数族裔。想到两位丹尼尔导演在奥斯卡的发言,Daniel Kuan是亚洲族裔,父母对艺术的爱传递给了他,尽管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处于混乱中,但从不放弃对电影和舞蹈的爱;Daniel Schinert说自己常拍恐怖片,常常奇装异服,但父母从来没有放弃他的创造力。Waymond说,在不知道事情的样貌时,先“bekind”,但我们要对谁友善?这种温和的处事哲学到底指向的是什么?短暂的温情能够抵挡住植根多年的偏见吗?Evelyn正视公公多年的偏见时,她对公公说,尽管自己的生活看似很糟,但有遇到所爱之人就已经很满足。当时JOY生气地走了,她认为这是短暂的温情,对Evelyn吼,她也不知道哪里出错了,但是母女的相处就很窒息,“just let me go!”显然,那种爱、握手言和的和解并非是导演所想表达的解决方法。我们要继续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吗?电影有给出导向更好解决方式的指示吗?在日常生活大部分时候总有模糊之地,你不知道什么是be kind,不知道如何温和,但就是冥冥之中一种中庸的氛围将你和他人更好地相连。
在老旧的天台上,看电影伴随的是周围汽车飞驰而过的杂音,远处有一个“中国海事”的巨大招牌,周边的房子全都笼罩在沙面黄色的射灯里。啊我好喜欢广州,在这个小天台上喝着2046的日子。旁边的酒保小哥见我哭得稀里哗啦不省人事,问我要魂穿到哪个世界。当时鼻涕都要流嘴里了,所以没有回答他。现在想想,我会魂穿到哪个宇宙呢?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哪个宇宙都应该不会比当下更好了吧。二十来岁的关键词是焦虑、无限的焦虑、没有止境的焦虑,所有的焦虑都来源于我今年二十二岁,人生太多可能性以至于担心自己走错一步,整个人生崩盘地失败,紧张地就像在报税的Evelyn。但目前的状态算好,我妈现在不太管我了,尽管我仍然拒绝跟她讨论一切决策的事情。她对她现有的生活感到满足,我只要不破坏他们生活的稳定就可以。学会了和焦虑共处,焦虑但吹风散步看落日;学会了减少社交的同时减少对他人人生的张望也因此减少了很多peer pressure;更多的时候独处,从确定的东西中寻找精神给养,尽管现在有点排斥中产阶级那种与“附近”建立联系的方法,比如露营、野餐、看落日、ccd相机这类需要依靠某种群体消费和展演才建立起来的平静。扯远了,回到电影中的宇宙,这不是一部完全指向家庭关系的片子,它指向的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和周遭世界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