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是一个为爱情而叛离原生家庭的女人,但在一地鸡毛的人生琐碎中,在异国他乡里活成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市民。
上有老下有小,中间都是烦心事:老人痴呆了犹如老小孩,小孩成年了开始叛逆寻求自我价值,夫妻俩在生活中把爱情活成了亲情,又把热情冷却到了冰点。男人即将提出离婚;老人离不开人,需要照顾;孩子伤心欲绝,不再渴望被理解和认同;惧怕家长的威仪,被压抑,又希望被祝福。
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交代了女主所面临的各类“问题”
总体上我们的女主:生意马上要被查封,老公马上要提出离婚,女儿马上要离家出走,老爸忘我地活在自己的威仪里。可谓方方面面都随时彻底坍塌,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婚姻、家庭、事业、亲情、子女教育、自我人格建设,都全面地崩溃在即。
影片中巧妙地运用了很多梦中的心理元素。看似混乱的人物和场景,其实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暗示技巧,把编剧要表达的意思悄无声息地隐藏在了无厘头的闹剧中,形成了明示与暗喻两条主线,展现出主角自我内心相互博弈的角色我和内在我在“如果有如果”时,各种不甘如何利用对等体验来达成自我心灵平衡的拼图。最终在整合了各个不同人格面向的知见与经验后,形成突破自我次元壁的冲力,达成了自我意识的扬升觉醒、从量变的累积到意识层次质变的突破。
❐ 税务局大楼:
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稽查机构,是每个人都讨厌又无法回避或视而不见的一个机构。当问题被显化出来后,你必须要去积极面对,等、拖、逃避都只会让麻烦更大。
❐ 清洁工杂物间:
既在明面又不被重视的地方,可提供清理、整洁的必要工具——自我梳理、自我清理。是自我认知、多重自我整合的起点。
❐ 对税务人员产生敌意和攻击性:
把税务官员看做是对自己家人和自己具有主动攻击性的魔头,不理解对方的工作与人品,但自我自动的主动心理防御机制已经把应激性攻击性释放了出来。
❐ 无法离开、踏上电梯间:
当内心的攻击性被释放了出来,连锁的、不可控的人生多米诺骨牌就被触发并开始坍塌,这时已经无法再用单纯的逃避来解决问题。
同样在多重平行时空中来回切换的韦蒙——女主伊芙琳的丈夫
❐ 双重人格的丈夫:
男人在婚姻中被女性驯化成无能的听话乖宝宝,但在危难时女性又渴望自己的男人能有所担当,应对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勇敢地和一切强权压制抗争,可是男人早就被自己在多年的婚姻中阉割成了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太监,没有胆量与力量反抗与提出异议。
两种相互矛盾的期许往往被女性统合在同一个男人身上:女性欣赏那些能征服世界和自己的男人,而一旦自己成为了这个男人稳定的配偶,又开始千方百计地尝试驯服这个男人,让他成为自己可以任意驱使的羔羊。
突然像换了一个人的韦蒙来自另一版本的平行时空
可是绝大多数男人都做不到这样的精神人格分裂,导致绝大多数女人都活得很委屈痛苦,不是抱怨男人不顾家、不温柔,就是抱怨男人不大丈夫,没出息、窝囊废。每天和各种晒幸福的其它女人比自己的丈夫:人家晒合家欢,自己就觉得委屈,见不到老公的面,孩子自己带;人家晒奢侈品,就嫌老公赚得少没面子;大家聚会各自说自己男人的成就地位,又觉得丈夫没台面,自己没脸面。比完老公比家境,比完生活再比娃,其实人人一肚子都是心酸累,但各个相互只是孔雀开屏晒幸福。
有那憨蠢的女人,把其它每个男人的优点和所有人家可以说的幸福与自己逐一对照。自己拥有的被自动无视,自己没有的就委屈了:“我哪点不如她了,为什么我没有一切呢?”
然后不断地鞭策丈夫改进、再改进。这自然引发无尽的家庭矛盾,自己还觉得活得特憋屈。心想:我都是为了这个家好、为了你好,你怎么就是不听呢?害得我没有能被别的女人羡慕妒忌恨的炫耀资本。
韦蒙的三个角色,有网友说这是导演分别致敬了某些电影的名场面,你猜到了吗?
▶ 不甘诱发如果,如果带来无尽业力的循环,这业力成为不断进出各种角色历经人生经历的推手——
“如果我当年没有和这个男人结婚”
“如果我现在不是一个底层的小市民”
“如果我很有钱”
“如果我有一门自己的手艺”
“如果我名利双收”
“如果我有自己的事业”
“如果我把我的女儿管教得更严格些、逼得再狠点儿”
“如果他俩都能严格按照自己的心愿心意发展”
“如果自己的父亲当年全力挽留自己、就是不放自己去追寻爱情”
......那又会怎样呢?
每一个角色的背后有着各自的“不甘与如果”
▶ 一切的如果、一切的对等体验在所有的人生抉择道口被依次平行展开,每一个都同等地真实。结果你却发现:即使自己经历了所有的如果,内心却总是顾此失彼、永无喜乐平静;遗憾与或缺的匮乏、内在自我的空洞犹如黑洞一样,时刻都折磨与吞噬着自己,对自我意识构成显著的致命危险。
你想逃,你抗争,你不去想它,你在所有平行的可能中反复地切换,却发现没有一条路可以大获全胜。你不想放弃,但还是力竭崩溃了、累了,无望又无助,觉得自己尽力了。这矩阵是无路可解的死局。
你在所有平行的可能中反复地切换
▶ 京剧演员暗喻台上装腔作势的自己,却眼瞎目盲;明星演绎了别人,却弄丢了自己;指路者每天告诉他人方向,自己却站在原地不动;厨师持续攀比,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隐形的外力;软手指什么都做不来,却又好彼此争斗;小拇指功夫大师一切都靠“手段”,用武力解决问题,却反而纷争不断。
这个自我的问题核心、最让她崩溃的女儿,和顽固且强势的父亲,三代人各自活在自己的倔强中。一脉相传的叛逆,一气相通的问题,一份传承已久却从未真正化解的家族业力。谁都没有见过也没有领悟到如何当一个父辈,如何与家人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如何主张自己的权益。
在平静中掩盖着彼此的不满,
在制衡中压抑着渴望改变这一现状的意愿。
▶ 这导致各说各话,相互不能理解也无法谅解,各自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各不兼容也不相让。为维持看似平和的秩序与体面,每个人都带着面具演着那个很不舒服的自己。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可是谁也不“会”敞开自己的心。面子与大家长的威仪把心灵的沟通能力、平等的对话机制都制约了起来,堵塞了彼此的心扉;把最亲近的人变成了生死相对的仇敌;而在殊死斗争中其实只想表达渴望被理解、被爱的内在呐喊。
沟通与行动、维持现状与突破自我。当母女俩达成和解后,两块石头在毫无生机的土地上仿佛永远“平静”地就那样了。但生命需要突破自我固化的禁锢,需要去历经经历与坎坷,在跌跌撞撞里成长和见识;让孩子厮守在身边、留在舒适区内,孩子一生的“稳定”未必带来欢喜,更多的是死寂般的重复与无聊。
生命要不断地拓展自己,去闯荡去经历。我们不该也无法用自己的“爱”永远地保护与束缚住渴望自由的心。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出祝福,给出理解,送上一程,帮上一把。别把安全的僵化当成爱,死寂中没有活力的流动,生命会慢慢地枯萎成抑郁。
▶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或不被普世价值接受的很私人的一个特质面向,接纳并认可自己的特殊性,不要把这当做病态的羞耻,而是理解它为自我融通和成长的特色渠道手段。肛门塞隐喻了男同,而女同的性倾向与表达压抑构成了女儿心中的核心黑洞;税务稽查员的盖章和订书机;内心爱的表白是通往另一个自我的通道;异装癖;性虐待;纸片割手指缝......各种不堪,其实都是每个人内心中最真实的柔软。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或不被普世价值接受的很私人的一个特质面向
老爷子别看瘫在轮椅上,可是守护家人的心与掌控一切的欲望却没有半分消减。不断强迫自己的女儿做出违背她意愿的事情,用这样的手段来彰显自己暮年的威仪,捍卫着男性最后的地位与尊严。
▶ 确立自我价值、整合多重自我、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融通各个意识层面、理解与包容各个助缘角色,并设法帮助它们达成内在自我缺失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弱点秘密、那渴望被接纳与认可的自我之隐藏面。消融老中青三代的代沟,不以我的标识好恶去指导左右他人的人生,同时也让自己活出自己当有的样子,学会爱他人,也要学会爱自己。最后在包容与理解、尊重与关怀的氛围内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和婚姻,处理好两性关系。
不抱怨,不按自己的标准期许,
不在如果与懊悔中度过余生,
也不用逃离与背叛、无视问题。
理解自己,理解家人,理解他人,
才能理解这个多维多元又纷杂的世界。
◑ 少些敌意的预期与对抗性攻击伤害,每个人都只是很努力地在演好自己当下所是的角色而已。少些指责与评断,没有谁有义务按照你的意愿活出你想要的样子;同样,你也不想成为父辈或伴侣手中的道具人,不是吗?
◑ 少些嫉妒、攀比与恶性竞争,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人生战役,表面的风光却掩盖不了内心的焦虑。
◑ 学会理解,利用解离切换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自己不同的意识面向,也同时去理解他人的不同内心需求。
◑ 善待自己,勇于接纳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对自我的失败,永不气馁地探索再次扬帆起航的契机。
◑ 用同样的心态去看待他人,将心比心地对待他人,把竞争转化为合力,把指责转变为理解,把互殴改变为拥抱,把控制放开,让每一个人都有权去活出自己、活成自己渴望体验的样子,哪怕那让你觉得很离经叛道。
◑ 接纳、包容,互相无条件地尊重、感怀与爱。
与其说与孩子和解了,不如说是自己与自己和解
▶ 爱人与孩子不是“我的”私产,从来就不曾是,今后也不会是。
夫妻本是携手游历人生的伴,自私自利的心让对方成了“我的”名下之从属,让自己仿佛有了物权而吆五喝六;
孩子只是借壳上市的精灵,你享受了做父母的幸福,收获了养育子女的经验,就要感恩这灵魂肯当你孩子,这些年守着你、受着你;但孩子有长大的一天,他们也需要他们的空间,一个可供他们展开自己多重平行选择权利的“空间”。
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就像你渴望他们尊重你有自己的理念一样
如果父母一味地“关心”、呵护、指导甚至规范、限制、惩罚长大后的孩子,渴望按照长辈的期许塑造他们,是不可为的。那压力与压抑一定会影响与窒息孩子的生命,最终不是在沉默中枯萎,就是在崩溃中爆发。
对待我们自己的长辈不要太过“孝顺”,需要理解成长生成的差异。差异带来的分歧是必然的,双方要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那只是建议,绝不应该成为带有威胁的命令。提议如果不被接纳也没有关系,也很正常,尊重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就像你渴望他们尊重你有自己的理念一样。
请去做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做自己就好。看不惯、不理解、甚至闹气,进而指责与断交很没有必要。一切都是个人的选择,需要尊重他渴望体验这种经历的权利。可以提醒,但不能命令。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管对方是否采纳你的建议,
他的态度与决定不应影响你继续无条件地爱。
这就犹如你渴望他人“无条件”地爱你一般。
或许有多重平行的我,或许没有,这不重要;或许还有机会,或许没有,权当没有吧!请在此刻就选择活出自己当有的样子,坦然接纳自己与他人本来的面目,并爱着自己与他人所是的样子。
跟随自己的热忱去达成无悔但充实的人生,哪怕那是一种所谓的失败性尝试,但至少你很认真地活出了自己,同时得到了自己渴望的领悟——或许那领悟很甜美,或真的很痛,那是成长的收获或代价。
学会尊重自由意识,但也不是毫无作为。就像自家的高我一样:我为你准备好了路径与铺陈,但你有权选择臣服,也有权利用自由意识去拓展无限可能。不管你怎么做、怎么选,我都是爱你的、支持你的。累了、伤了就回家来,这里总会有你的床榻,还有无尽的爱的能量与理解来填充你疲惫的心、修复你伤痕累累的身体。
这样的地方才是“家”——
一个永远温暖、永远安全、永远无条件拥抱你的地方;
这里的人才是家人——
理解你、支持你、鼓舞你、包容你、充盈你,但不会娇惯你、欺瞒你、压制你、束缚你。
▶ 我们这些犹如宇宙尘埃般的小意识能量微粒,太过渺小,生死对宇宙仿佛都毫无影响,我们能做什么呢?
做好自己就好。你的信念与行为转变的时候,你所在的意识频率宇宙也就随之切换了。一切变化的程度不在相上,而在交互的规程中。
你自己变化的程度决定了你所体验到世界变化的程度;你自己的心智成熟度决定了你所在世界的意识成熟度;你的认知观念就是你自己世界的意识状态。是的,你就是你自己世界的造物主。
没有什么所谓的拯救世界或清空地狱,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意念一念生化而成。从始至终你都只是在完成自我的救赎与自我的心灵成长和自我的内在融合、自我的平衡体验、自我的价值完成。
内在自我的第一次觉醒:
展开自我意识解离,利用多重平行视角,审视自己的内心和人生经历。
内在自我的第二次觉醒:
学会使用内在感官去理解和看待“物相”以外的心境世界,用静安的心态与状态,平静地、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换彼此内在心流能量和意识流。
内在自我的第三次觉醒:
第三眼开启,可以看到世间万物和人心的表层本质,不再以力抗力、力搏厮杀,而是设法理解他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和背后的驱动,对症下药,给予理解,设法化解每个“对立面”心中的戾气敌意,看到每个人心中苦苦挣扎着的自我救赎和无奈的恐惧。
内在自我的第四次觉醒:
接纳,沟通,交流,相互理解,拥抱彼此的差异。与丈夫彼此和解,与女儿彼此谅解,与对手彼此理解,与老父亲彼此接纳,与多重自己彼此融合。对世界的认知从相互对立转变成彼此互助,从利他或利己的二元选择发展到共赢的心理状态,完成本层面内在自我意识的进阶升华。
“贝果”Bagel
▶ 在1610年波兰城市克拉科夫的“社区条例”中首次提到波兰语“bajgiel”,该词来源于“意第绪语”单词 “bagel”,当时这食物是作为礼物赠送给分娩中的妇女。在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bajgiel成为波兰的主食之一。
这面包圈的名字来源意思是“戒指”或“手镯”,暗喻了女性的下体。后来逐渐添加上芝麻、罂粟籽,成为一种美食。近代添加了巧克力,是当代甜甜圈的起源。
演变与发展
在18世纪,这种环形面包出现了一种小型的面包圈——它的大小犹如指环,东欧女孩私定终身时,烤给自己中意的情人,成为表白物。女孩会在家里烤好这样的小面包圈送给对方,等于是爱情的表白和渴望厮守终生的暗示。
在影片中,它还被展现为女儿的心魔所在——是吞噬一切的内心坑洞。它摧毁一切又融合一切,是旧世界的终结者,也是一体意识的整合者,代表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而人们的内在恐惧把它妖魔化了,进而诱发出了无数争端和彼此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