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3.12日,杨紫琼拿下奥斯卡小金人,于是今天重看了瞬息全宇宙,第一次在女儿和母亲的对话中大哭,第二次还好一些,顺带理清一些事情。我觉得是,女儿因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陷入虚无,喊出nothing matters,制造出bagel,也让所有人陷入这种虚无,然而她想有人理解她,这个人就是母亲。可惜母亲一直忙于生计而忽略她,也不是说不爱,但是因为处境困难,加上东亚人表达爱的方式那么拐弯抹角,也不常常理解子女。所以当女儿拉入母亲进入bagel,母亲理解了她的世界,也陷入虚无。可是丈夫拉住她,告诉她,虽然我一直很软弱,但是我也和你一样好胜,只是我们的方式不同。丈夫是极力主张和平、爱和包容,无论她如何,丈夫会一直陪伴她,爱她。正因为这份爱而感动了她,她理解了女儿,看见女儿的精神困境,也想用丈夫的方式去拉住女儿。然而这时女儿更加崩溃,她怕自己的母亲不过是换一种方法接近她而后又伤害她,她看见这个世界虚无又有无限的可能,而自己在母亲眼里是个失败的女儿,母亲本该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和精彩,于是她想一个人走进bagel,不想母亲跟着。母亲说,好,你走吧,你说得没错,外面有更大的世界,凭什么你有你的活法,我没有。于是女儿走了,就像那个石头自己滚落山底。但是母亲后面也跟着滚下去,这里我不清楚是,“无论你怎样,我都会陪伴在你身边”,还是“我也去过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再谈谈这部片的天马行空吧。里面出现多重宇宙,导演没有讲述成平行空间,而是在一个空间里集合其它空间的特点,比如说武功、戏曲、厨师、甩pizza饼。其中切换的方式也很随意,感觉这里有个偷懒的设定,就是因为随机切换,所以触发某个开关的方式也是随机,要很奇葩的方式,比如尿裤子、对别人说我爱你、肛塞、吃苍蝇……这种天马行空的设定我不知道导演是想玩一把,就是要这种drama的效果,还是像一些人说的,这很符合大屏幕的观看效果。
关于多重宇宙这个设定也是很迷,因为其他宇宙的女主都过得还不错,演员、武打、厨师……然而这个宇宙,艾尔法waymone说,你在这个宇宙是最失败,最糟糕,但同时有着无限可能,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是不是也在告诉观众一个触底反弹的道理?还是说鼓励观众,不管你情况多糟糕,都不要丧失希望。
还有关于女儿母亲这条线,想说的是另外一个点。想起上野说过,女儿往往会在长大后攻击母亲,就像当初的你对抗自己的母亲一样。我觉得影片里之所以是女儿不是儿子,是因为如果是儿子,那么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儿子对母亲的情感往往不会是对抗,而女儿对母亲的情感我认为会更复杂一些。
虚无这点就不说了,哲学层面的东西,不过影片给出解决虚无的方法是,爱。也是本片的一大主题。正因为爱,所以let you go。正因为爱,所以I am always with you。正因为爱,所以我包容你,理解你。
看见豆瓣有个点赞最多的短评说,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电影不再讲述爱是最终极的拯救。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爱是不伟大的,不能做the ultimate save。是觉得煽情还是觉得俗套?还是觉得这是一种套路和模板?我认为爱确实是the ultimate save,因为世界上无数的救赎就是因为有爱,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是陌生人的爱,即便是自救,也是一种self love。
我想之所以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嚎啕大哭,是因为我和我妈的关系有了别样的变化,以及如何对待自己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我会期望我妈理解我,但她总是忽略我,打压我,我知道她是爱我,但她从没平等的和我对话。然而往往伤我最深的人是我爸妈,大概是一次次的失望攒集,我变得没那么期待从他们那儿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也学会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我的内核慢慢变得稳固。所以你说,难道不希望听到有人对我说“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吗?我当然希望,但是我知道能真正陪伴我的只有自己,无条件信任的只有我自己,能让我无限骄傲的也只有我自己。我已经不再要求外界给我肯定和认可,我已经学会给自己肯定和认可。重温的时候,触动就没那么大了。所以对外界的放手,真的少了很多痛苦和束缚。(两个石头那个ppt段落第一次看的时候又哭又笑,现在重看还是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哲学韵味)
其实还是第一次见这种男主设定,“软弱”的形象但是又带有爱的力量。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