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琼斩获首位华裔奥斯卡影后的余波还未平息,老陈已经强烈安利《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以至于电影开始了15分钟,我还一头雾水的问大黄——
“这电影是要讲啥?”
“母女世纪大和解。”
当我还在理解每一个荒诞搞笑的宇宙跳跃要求时,杨紫琼逐渐熟练的叠BUFF似切换宇宙皮肤来打架(保命)。风暴式的无厘头剧情,我才明白——因为多重宇宙即将坍塌,只有杨紫琼担独挑大梁拯救一切。
所有矛头指向的竟然是她的亲生女儿。在无数个宇宙里发现——无论是哪种人生轨迹里,她变成什么样子都得不到妈妈的认可。事已至此,努力显得毫无意义,她以虚无创造的“贝果”风暴像黑洞一样吞噬着所有,包括她自己。
作为子女,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次分离都让我们恐惧和焦虑。就像杨紫琼在电影里问她爸爸,当初为什么你可以这么轻易地放开我。当我们的负面情绪仿佛被时间冲淡,压力却重复地施加给我们的子女,不自觉地延续分离情绪——我讨厌你纹身、你为什么不能乖点、你为什么交了一个女朋友?
这一切在武志红的《自我的诞生》里都有详细阐述:人的一生是儿童时期的延伸和投射。自我的形成的关键期是在0-3岁,6岁前定型,以后就是不断展开它的过程。
0-6个月:从自闭之壳到母爱怀抱
妈妈和孩子建立深度关系,并积极满足一切吃喝拉撒的需求,给予很好的关注。
如果孩子的需求被忽略,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容易陷入被孤独和封闭的想象所困。通俗点说,孩子在内心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不好、自己不配。
6-24个月:心灵分化
妈妈帮助孩子度过三个阶段:
1、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和成功。
2、恰恰好的挫折。
3、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并教会正确求助。
如果妈妈不愿意和孩子则分离,实现病态共生(妈宝男、妈宝女)。这样的孩子们有个共同点:对妈妈的需求,特别是情绪,非常敏感,而对自己的一切非常迟钝,这也是共生关系的特点——忘记了自己的感受,为别人的感受而活。而且一想到要离开母亲,就产生内疚感。
24-36个月:个体化的完成
妈妈给予孩子稳定且有质量的爱,那么孩子将拥有稳定的情绪,并且提高对孤独的承受力。
如果没有完成稳定的个体化形成,孩子就会演化成虚假的自体,直白来说,更容易精神内耗。
如果在0-3岁能够成功地诞生自我,真是人生之幸,可以拥有治愈一生的力量。那如果没有呢?当孩子得到太多满足或者遭遇严重匮乏(电影中的女儿),都会导致心理停留在某个阶段。
妈妈在每件琐事上管制女儿,绞杀一部分动力,积年累月后将孩子抽象的自我毁灭。即便等到女儿成年后,一想到反抗妈妈的意志就极其痛苦,这就是一种共生绞杀状态。电影里女儿疯狂毁灭所有、同时异常痛苦的神情便完整的演绎了这一切。
电影贯穿始终强调用【爱】来感化一切戾气,当妈妈也明白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生活摧毁——冲突加剧的父女关系、窒息婚姻换来丈夫的一纸离婚协议、女儿绝望到要毁灭一切,当然电影最终都会走向完美结局。
但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当女儿在车旁打算离开时,绝望地拒绝妈妈的道歉那番话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走吧,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宇宙里找一个你更喜欢的女儿?”
大多数子女在寻求原生家庭和解的道路上都会有这个想法,因为害怕承担过高的期望,因为不想面对家人失望的神情,更是因为不想再面对那个已经失去自我的自己。亲情血脉缠绕着基因纽带,携带着人生无数个情绪,最后形成了【羁绊】。
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我也希望获得妈妈完整的爱,但是我妈妈看了这部电影,她会明白这一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