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女性主义,看《瞬息全宇宙》时忽然get到为什么说女性在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下是分裂的,因为事业和家庭就像两个同时存在的宇宙,女性要不停在两个宇宙之间跃迁,被两边拉扯着而难以寻求平衡。
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nothing matters”,这和佛系文化丧文化异曲同工,只不过上升到宇宙层面来说,一切都是粒子的随机波动,所以我们当下这个宇宙只是无数统计概率中的一种,无关紧要,没有特殊意义。
从几千年起哲学家就在追问人生的意义,讨论几千年,似乎也没什么令人信服的定论,最终还是要面对迷茫和虚无。偶尔我也会像乔伊一样,希望世界毁灭,或者自我毁灭,然而转念一想,既然一切都不重要,那就怎么开心怎么来好了。成败不重要,甚至生死也不重要,反正生命就是这么轻飘飘的东西,何必捆绑那么多沉重的东西?
当然这么讲有点反社会,毕竟社会是一个高度制度化的系统,需要每个成员保持理性服从规则。我还不想在监狱过大桥底下度过余生,依然是要服从规则的,不过内心可以叛逃一下,表面辛勤加班最佳下属,实际骂天骂地蔑视一切,随时预备拎包走人。
电影里扭转了传统叙事中的男性女性角色,男主Waymond是一个矮小软弱遭妻子嫌弃的人,居然承担用爱感化的职责,而这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天职。电影通过Waymond似乎是呼吁人类联结起来,互相包容,共创美好家园?可是利益不同的人真的能联结起来吗?不同群体的善和好都是不同的,没有统一标准,感觉分裂和互相异化是无解的…
电影结尾似乎在表达“爱能超越一切”,我能理解绝对自由导向虚无,活着是需要有所爱来与世界建立链接。人都有爱人的需求,然而现实是,每个人都缺乏爱人的能力,爱抽象人而不爱具体人,除了自己谁都爱不了。“爱”是多大的范畴,是不是不可或缺,还是存疑。这个命题无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社会学上如何讨论,对于个人而言,爱还是不可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所以才会去文学和影视剧中寻找投射。
昨天跟室友说,爱是一种能力,要可以包容人本来的样子。室友说:“那我不要爱。”😢好像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