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刺杀
作为影片的小高潮,不得不提到老戴夫得知埃德是勒索人,约他在服装店见面被刺杀的场景。
首先埃德进入店内是一个俯拍的全景,画面影调以暗色为主,局部的亮色来自于店铺的招牌灯光,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所在场景,以及门外透过的室外光线。室外光线将室内的柱子、人体模型、主角的影子拉得非常瘦长,又遮住了一部分的光源,同时给人以压迫、恐惧感。联系情节,老戴夫深夜约见埃德,主角对于究竟会谈些什么重要的事,他是否已经知道自己勒索人的身份是抱有忐忑、谨慎的心情。整体画面属于低调摄影,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奠定了神秘、紧张的氛围。

采用了侧逆光,虽然仍是低调摄影,但在背景上明暗相接,使得层次分明,有利于将主角和背景区分开。埃德一直是话不多的人,虽然知道妻子和老戴夫有染却不动声色,还匿名敲诈老戴夫,表面上逆来顺受,但心理活动极为丰富。往往看似性格温顺的人更会做出极端的事,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平时已经默默忍耐了多久,此处埃德孤身前来,大部分的表情隐没在黑暗中,看不清他的眼神,更不懂他究竟做出了何种打算。

镜头转向老戴夫,主光源是桌上的台灯,照亮了桌面以及人物的一部分,桌面上摆着酒瓶,戴夫并没有在处理桌面上的文件,可见已经耐心等待主角很久了。主光源为硬光,在人物肩部造成了明显的明暗分界,使人物的头部处在阴影之中,同样看不清人物的表情,表现出主角和戴夫互相试探、互相猜忌对峙的暗流涌动。同时选择在背景加入辅光源,使画面更有空间感。

埃德装作不知情地询问,戴夫问他”What kind of man are you?”同样的问题在电影最后法兰克也问了他。硬光的特点突出了主角面部的皱纹,增强了沟壑质感,给人物以沧桑感,底光照明又使他增添了阴森感。无辜的表情加上阴森的布光,表现主角作为小人物的迷茫。从一开始主角就不是一个目标坚定的人,一成不变的生活,寡淡的婚姻关系,却总是逆来顺受,从未表现出主动抗争的态度。就像戴夫所说他并没有一走进来就对戴夫进行攻击,即使是知道戴夫猜到自己勒索人的身份,却仍选择了保守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当后来凶案发生后也仿佛是等待着自己的罪行被发现,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主角不是一个典型的恶人,而是一个被命运推着走的人。

底光且是侧光,给人物造成了阴阳脸的效果,仰拍角度,给人以压迫感,对主角及观众造成心理压力。对应台词,预示着戴夫决定鱼死网破的行为。

在构图上有前景、中景和后景,且在处理中景和背景时,选择了中景人物的暗部对应背景的亮部,中景人物的亮部对于背景暗部。

打斗的场景并没有全切近景,而选择了一处全景的镜头,框架构图将画面分割成几块,前景、中景选择拍摄全侧光的人体模型,笑脸上的阴影显得整体画面诡异而恐怖,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主角的打斗放在了画面正中间,采用了逆光的拍摄手法,并没有体现动作的细节,留给观者更多的想象性。因为整个画面只有中间是运动的,很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打斗。

全侧光以及眼神光,突出主角惊恐及阴狠的神态,为主角的反杀做铺垫。

轮廓光区分了人物与背景,玻璃的反光为场景增加了空间感,裂纹预示了人物接下来的命运。

情节发展到刺杀完成,人物脸上的光线才逐渐增多,变为侧顺光。

老戴夫倒下后采用了顶光的打光方式,给画面形成了较大的明暗差,并没有直接拍摄人物正面,而采用了背拍的方式,从艰难地挣扎到趴下不动,慢慢溢出的血迹,画面留给了观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什么很多小说翻拍成影视剧反而失了意境,因为在看文字描述时,读者有自己想象发挥的空间,当画面呈现出太满时,就失去了留白的魅力。同样我认为高级的恐怖氛围营造应该是有留白的,如果全力地将恐怖场景搬上荧幕则会只剩下血腥,而恐惧来自于未知。


离开凶案现场后,埃德坐在车内,看着车窗外婆娑的树影,脸上的光线随着树影的摇动而变化,表现了主角内心的忐忑不安和挣扎。
场景2:门外谈话
深夜里安找上埃德,对他说自己知道丈夫的死和他妻子无关的场景中,安的造型和表情都很令人印象深刻。
前景安,中景埃德,后景门窗以及两人的影子,低调摄影,突出了主角的主要视觉元素。婆娑的树影给画面增添了动态,有种模糊、朦胧的不真实感。加之安所说的内容,更加凸显场景的肃杀、萧瑟感。

安在此处的表演对于这本电影的作用,就像是《闪灵》女主对于恐怖氛围营造的作用。这一段安的镜头,轮廓光较明显,背景光较亮,人物衣着非常暗,轮廓光将主体和背景区分开,又赋予人物灵异的效果,同时眼神光让人物看起来瞳孔紧缩,像是处于极度惊恐不安的状态。结合安对埃德所说提到外星飞船的内容,使人物更显得神经质,情节上显得扑朔迷离而吊诡。而这段对话的内容也是为末尾埃德看见飞船的情节做铺垫。
场景3:律师约谈
律师与埃德夫妇的第二次约谈画面应是电影中运用光线作造型最典型的场景。
硬光,光线成为画面主体本身,构成独特造型,交代情节发生地点,顶光的光束造成一种舞台光线效果,引出律师的个人秀。与之前第一次律师约谈的场景相比,布光明显更为讲究,对应的之前律师对于辩护的毫无头绪,这一次是想到了关键性的方法。他的身份对于被告而言是解救者,光线将他营造得像神圣的传教人。律师的这段表演和语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具有提示电影主题的作用。背拍给人以浓重的神秘感,而这一视角与主角进入房间的主观视角一致,形成主角和观者之间的一种引导和追随的关系,增添观者的参与情绪投入。

逆光效果,勾画出人物轮廓,使人物与背景分开,与谈话内容相结合,表现出神圣感和神秘感。

硬光,突出了被摄主体,使人物在行动过程中产生光影的变化。
律师在谈话中提到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测不准原理”,即观察得越多,知道的越少。他用这一原理提示辩护的方向,不需要让陪审团知道所有的事,而只要提供他们所不知道的事。因为老戴夫的一个谎言,陪审团的人会重新考虑案件的杀人动机,以至于改变案情的发展方向。现实中也有如此的例子,男子杀妻骗保,新闻媒体报道了从男子家中搜出淫秽视频的新闻,在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很害怕的感觉,这条信息对于杀妻骗保的案件真的有必然的关系吗?它无关案情的直接证据,也谈不上间接,但它对于塑造人物信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这一点,只是这一点,受众很容易在心中勾画出一个猥琐男人的形象,但那是全部吗?也许他做过什么其他温暖的举动?但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律师说我们不知道真相,也不用知道,这是法律事实和现实的差距。法律上所说的事实是根据证据所还原出的一个应当的效果,却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事实发生了永远不可能重演,法律的效果是选择了最合理最有可能的发生过程。正是这样的矛盾存在,在戴夫案中,妻子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凶手却逍遥法外;商人案中,被骗的埃德却成了凶手,荒诞感油然而生。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2001)

又名:绿帽离奇勒索(港) / 找错凶手杀错人 / 不在场的男人

上映日期:2001-10-26片长:116分钟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迈克尔·巴达鲁科  

导演:乔尔·科恩 编剧:乔尔·科恩 Joel Coen/伊桑·科恩 Ethan Coen

缺席的人的影评

坎
坎 • 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