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就像隔着一个玻璃罩子看以艾德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说不尽的苍凉感受。观看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着电影,电影中的主角艾德也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着自己的故事。
仅看片名,大概就知道这将会是一部讲述人的存在价值的影片,但又不会仅仅讲述人的存在价值。影片中的艾德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理发师,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部环境中一直喋喋不休的声音,衬出他在实际生活中是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和话语权。导演通过大量的人物旁白,向观众交代艾德以及和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在冷漠地全知和热切地主观视角的不断转化,艾德的独白就像一个虚无主义的喃喃自语,与其表面的沉默形成对比,在整体风格上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正是这种抽象的感觉,使得本片拥有了《老无所依》般的穿透力,而在某些时候又拥有情感的震撼力。
其次,在影片的故事推进中,艾德也是一直被当作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是缺席的存在。无论是在和律师日登西奈德进行第一次案件谈论,主动说出自己是真凶被忽视;还是在法院被审问杀害克雷顿.托勒佛,听着律师日登西奈德长篇大论的无罪辩护而保持沉默,被小舅子打倒在地,逼问“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被律师允许从地上爬起来做出回答就放弃起身,俨然一个任“摆布”的木偶。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被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被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明明杀了人的艾德也是被律师描绘成一个没有罪的平凡人,完全辨不清原本的模样,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虚无的存在。这当然也可以直指司法制度的黑暗腐朽、有失公正,不仅体现在不详细调查案件本身,就给人安莫须有的罪名,把罪名张冠李戴,也体现在在审讯案件的过程中,律师总能千方百计的为被告或原告定罪或开脱。当然,你不可能从一部影片中只能看到一点,导演也不会这样去做。
整部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壮戴夫的死为分界线,前部分以艾德的叙述为主,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后半部分是围绕杀人案件展开,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给人一种命运弄人的造化感。影片中艾德杀死了壮戴夫,警察带走了他的妻子,他意外逃脱;眼看案子就要胜利,妻子又自杀身亡;车祸后被警察逮捕,以为是因为杀了壮戴夫的缘故,结果和克莱顿.托勒佛的死有关等等。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在律师克雷顿.托勒佛进行案件的第二次谈论时,大谈不确定性原理时得到理论支撑。以及这一部分出现安晚上找艾德告诉他飞船的事情,和最后确实出现飞船,给观影者造成一种视听上的混沌,甚至产生怀疑事件的真实性的模糊意识,这正是科恩兄弟一贯的风格,顺便满足一下根植于影迷心中的侦探片情节。
除此之外,影片也谈到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以及极富有哲学韵味的关于看待事情的探讨。首先,关于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体现在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结局,艾德骗走壮戴夫的钱,克莱顿.托勒佛骗走艾德的钱,克莱顿.托勒佛因骗钱被壮戴夫打死,艾德杀了壮戴夫,尽管艾德逃脱了杀壮戴夫的罪名,却也因为克莱顿.托勒佛的死被判死刑,还是没能逃脱自己犯下的罪应受的惩罚。另一方面,艾德妻子的自杀也是对于出轨罪恶的惩罚。其次,影片中也多次涉及关于看待事情的一些看法,比如在安找艾德时,她曾说“有时候知道得多一点就是诅咒”;律师日登西奈德在谈到不确定性原理后也谈到“有时候你观察得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就比如艾德知道妻子出轨于壮戴夫,才会骗钱引发后面一系列的事情;艾德的妻子知道壮戴夫的从军生涯的英雄形象是吹牛时,才会无地自容和后悔。又比如观众越往后观看影片,知道的信息量越多,反而不清楚事件的发展方向。台词的富有哲学韵味,总能引发人一些新的思考。
科恩兄弟在影片中注入一贯的黑色幽默,同时,也在影片中注入自己关于生活的思考。大胆的表现生活的荒诞、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果循环的罪与罚,其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人,关注人的情感,表现人在这大千世界的疏离和无可奈何。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2001)

又名:绿帽离奇勒索(港) / 找错凶手杀错人 / 不在场的男人

上映日期:2001-10-26片长:116分钟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迈克尔·巴达鲁科  

导演:乔尔·科恩 编剧:乔尔·科恩 Joel Coen/伊桑·科恩 Ethan Coen

缺席的人的影评

坎
坎 • 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