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27

荆轲刺秦王:民族性的思辨

此片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片子,包容的东西很多,一时之间真的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下手分析,但是看完此片之后,不得不承认,陈凯歌是中国内地最具思想性的导演,作品的深邃程度在华语影坛屈指可数。
因而就捡个容易的,从主要角色分析着手吧,毋庸置疑,本片最重要的角色自然是秦王嬴政。影片展现的君王的粗糙感恐怕是诸多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作为君王之前,嬴政首先也是一个人,陈凯歌采用逼近人性的处理方法使得本片人物的悲剧性显得更加强烈。诚如很多人所论述的那样,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其实嬴政也不过是历史的人质,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片子,还可以看出我们是极权的人质,陈凯歌借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历史人物,反思的是整个民族的极权思维,人们对于极权身不由己的膜拜和极权无可控制的灾难,甚至可以把秦王和MZD进行比较分析,有人说陈凯歌此片是批判和反思文革的,看来不无道理。我觉得此片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对我们的民族性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反思。
往往在乱世的时候,枭雄或者独裁者易现,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需要独裁者。首先、极权的出现总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独裁者往往以救世主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他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希望和美梦,他的铁腕作风则成为他解决问题的利刃。秦王的出现也是这个道理,秦王许诺给天下的是,所有的老百姓有一个共同的祖国,他们不再承受战乱之苦,他们有肉吃,他们有衣服穿,一个世界大同的美梦(可能秦王的初衷也是如此)。因而这个乌托邦的梦想迷倒了很多人,影片中重点展开的是赵女,而赵女则成为为极权殉葬的典型代表,当然最后她还是悔悟了。她爱嬴政,她不自觉地成了嬴政的帮凶,而且是异常天真的姿态——让百姓从此不再承受战争之苦。其次、伴随着极权的成长,极权反过来对极权者进行钳制。嬴政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最终以非常残酷的方法剿灭六国,杀死自己的胞弟,流放自己的母亲,逼死自己的父亲。这些都是极权加在人身上的外在作用力。极权最可怕的还是它的内在驱动力,比如此片中一直召唤,鞭策嬴政的先皇遗训:秦王嬴政,你忘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了吗。通过持续的宣传教导,他已经内化为秦王的责任和义务,成为秦王为人处世的最高指示。此外还有吕不韦这样为了极权而甘愿献身的殉葬者,吕不韦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当上王而选择自杀(陈凯歌选择自己出演这个角色恐怕是有深意的)。嬴政最后变得异常残忍,他活埋了赵国的孩子,因为他怕,怕他们将来报仇。最后他成为了一个最不安全和最孤独的人。秦王在陈凯歌的戏里成了一个彻底的悲剧人物。
嬴政最后能成为王,不只是因为他个人的野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王权对他的召唤和鞭策,更另有一批为了实践王权而心甘情愿的殉葬者。嬴政是踩着中国人的奴性站立起来的。陈凯歌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批判我们整个民族的极权思维和奴性,这样的思想高度足够穿透古今。
荆轲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一开始他是为了钱而杀人(生存),最后盲女洞穿了他的内心:仇恨即使眼睛看不到,心灵还是能看到。最后他是为了爱,对赵女的爱而重新振作起来,最后他通过刺秦将这份爱升华为对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爱。虽然最后他只是一个殉道者,影片的结尾赵女怀了荆轲的骨肉,而不是赵女成为王的女人,说明陈凯歌选择的不是臣服于王权,而是孕育人间大爱的种子。秦王和荆轲只是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影子。
因为影片主题上的要求,影片的表演形式与观众的观影经验产生了不可协调的矛盾,使得本片在票房上一败涂地,当然影片在细节的把握上还是不到位的,尤其是战争场面的处理,没有层次感和节奏感,而张艺谋在这一方面却始终比陈凯歌高明。
影片还有许多家国之叹,人性之叹(酪爱与皇后的爱情),就不展开了。
.

荆轲刺秦王(1998)

又名:始皇帝暗杀 / 刺秦 / 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

上映日期:1999-08-06(中国大陆)片长:162分钟

主演:巩俐 张丰毅 李雪健 王志文 孙周 陈凯歌 潘长江 赵本山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王培公 Peigong Wang

荆轲刺秦王的影评

子衿
子衿 • 刺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