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9-06

镜子:浅析(更新完了)

第二遍,看塔科夫斯基的《镜子》。

影片开场的时有一首诗,其中有提到:
“你拉着我的手,走去了你的镜子”
“你醒在我的身边,在我说爱你的时候,你还在沉睡着 我能感受到 山和海”

你醒在我身边,镜子一头渐渐展开的是城市

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发生了一场火灾。俩老人在一旁,女人和孩子也静默着 什么都没有做 ,这时仿佛是下着雨的,可是在下吗?为什么火还没有熄灭呢
镜头转移到女人身上,一直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都在描述这个女人。她把一瓢水泼在自己身上。她在洗头,浇水的男人走了,房屋崩陷、漏水。她裹着一层薄衫,她在那里仿佛受到庇护。她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正片进入的时候医生说了什么?我们都像蝼蚁一样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这时场景又切换到了--女人在工作时候的样子。她想起一处错误,急急忙忙要去修正,埋头,埋头做事 寻找错误,尽管额前的水可能滴落在纸页上。她见到了主编,主编问出了什么问题。她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其实她对谁都不说,能说什么?就像前一场景中 丈夫对母亲说的:语言如此贫瘠。我记得那男人的背影,以及窗外的光线打在桌沿上特别美。

有没有注意到印刷厂的墙上,一处贴着以鲁迅为主的 众人的海报,看到这里我就觉得特别亲切

后来她跟女人发生争吵,她只是觉得累了,又湿淋淋的 应该洗个澡。女人递给她一把梳子,就出言中伤

为什么,也许人总是要去伤害自己的同类,总是要自负。不能说?非要用言语的利刺去伤害、去中伤,发泄自己的不满。在印刷厂里,人们都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有机器在响。结束作业后,人们感到疲倦,却只能孤立着自身,不能说一句出格的话,生怕被人抓住把柄,语言是小心翼翼的,诡辩的,苍白无力的。你的重心是你的可持续性和效率,你应该把整个人放在工作上,去消耗 谋取生存。
后来女人追了出去,发现无果就摆摆手走了,很无奈的样子。看到这里我就想到前不久刚看过伯格曼的《假面》,塔科夫斯基和伯格曼对待“人”的态度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这从后面可以看出

我今天看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孩子和手榴弹,以及后来讲中国革命的那一段。没有看完,只看了一半,因为觉得不想再支撑下去了

回到电影,女人在洗澡 水停了 女人在笑,仿佛她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我等待了一下,可是她的面孔没有变得狰狞,而是和片头刚开始一样,温柔的样子。只是有点疲惫

场景切换了。你们小时候,念书的时候也一定有写过“检讨书”,也可以叫“检查”或“思想报告”,我不知道那应该叫什么,好像中国革命的时候对知识分子、一些富人也要求过写那玩意,以至于我一段时间纠结过“检讨书”的起源是什么。写,是没有目的的。即使忏悔也无法使人改变。分清枪管和枪口的区别,比尊重更加重要吗。孩子在团体里被一个死板的管理人训斥着,一群热闹的孩子戏弄着,手榴弹被拔开的时候,大人死死抱住那颗蛋,像一只鸡一样。让人分不清他是想保护,还是想寻死。在这里我不知第几遍的想起了开场时出现我心中的那一个问题:人是什么,该如何定义。这么想是没有结果的对吗?只是心中或许 只是或许,已经有答案了

当镜头转移到中国,那一群群年轻人,举着毛主席画像的时候,那象征着什么,镜头是聚焦在那一个个年轻人脸上的,而不是一个象征或一个偶像

孩子离开了,没有要走他的哑弹,走在雪地里,这里又出现了第三首诗 不过我写到这里已经记不太清楚内容了,是在说什么呢

我已洞悉一切,过去的和未到来的我都知晓

接下来它好像是说

……说什么我真的记不太清了,但我感觉塔科夫斯基是不会放弃人类的哈哈哈

不同于前一个场景,在书房。那个女人指使仆人说倒咖啡,然后叫孩子过来给她念书,是给她念吗?她就要离开了,和仆人一起。我猜她是想留下些什么给这个孩子,尽管她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她就要离开了,她只是觉得可以留下些什么。她保持着高贵的样貌,叫她翻开夹有书签的那一页,孩子开始念:
“卢梭认为艺术无法建立人类的道德”
女人说:”不不不,只念画红线的部分”
然后孩子就开始念,俄国
也许哲学和卢梭对塔科夫斯基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人往何处去的问题,才是重要的问题。我不知道 猜的

我同样也不知道之前的一个场景用意何在,那个女人说丈夫喜欢俄国,他们是俄国人。好吧,是要走了又不甘心吗
关键是,往何处去呢 反正不是此处对吧(想到极品飞车里的Anita了)

困了就写到这,没看完 今晚看了一半


------------------------分隔线---------------------


昨天讲到毛主席那部分了 把接下去的讲完
看到一半的时候没意识到,念诗的那个男人是阿辽查的父亲,也就是军营里那个自闭的孩子,在片尾他和孩子的母亲坐在草地上 问:
“你将来想要男孩还是女孩”

这时候再倒退回母亲去见医生妻子的那一段,医生的妻子明显是个坑爹货。她接受母亲带来的礼物,还要母亲杀鸡 在外人面前抱怨自己有个儿子,因为她想要的是女儿。母亲在挣扎过后杀鸡流露出的一种表情是之前从未有过的狰狞,是一种对现实压迫的愤怒 和后来的那首诗形成对应。具体记不清了,但之前孩子父亲来的时候有提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用一种很不屑、喋喋不休的口吻。
这点很重要,在之后我也会再次提到。包括他的现实,他对待阿辽查的态度都要好好记住,我们都知道这是塔科夫斯基的一部自传片 讲述童年。父亲是重要的,尽管父亲在带有一种逼迫性的口吻的情况下,邀请阿辽查和他共同生活当即遭到拒绝,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他父亲对他的一贯态度,但父亲始终是这个孩子童年里经手的第一个男人。
我干脆把之前父母那段对话在此讲完再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部分吧
父亲是喋喋不休的,对母亲态度冷淡而对妻子有很多絮语;而母亲是怎样的呢?母亲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抑制的,甚至于有些歇斯底里的,但很坚强;她的心扉并不向孩子敞开,生活里没有男人也缺乏依靠的这样一个女人。从之后的一个蒙太奇片段可以看出 母亲在拣小土豆,把阿辽查禁闭门外

再回来之后杀鸡的片段,那首诗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有关的,我只能这么阐释
“人厌恶为人所产生的种种刑罚,厌恶食物、厌恶所看到的,厌恶肉体的束缚”
这是陀氏在《地下人手记》当中的论述,今晚不早了我论述得不好 理解意思就行 在这其中没有任何渴望 没有任何“超人”的思想,只是深深的绝望,冷漠和嘲笑 我就不上哲学课继续讲下面的了
鸡和土豆的隐喻,这里有可能是我的过度阐述,但我觉得电影是有这层意思的:那就是荤腥和禁欲,欲望和得到满足。贪得无厌生活在儿子熟睡时进入卧室的女人是前一种,阿辽查和母亲无疑属于后者

父亲生病了,医生blabla一大堆神秘主义的东西,父亲的母亲(好拗口)比较缄默,但父亲叫她闭嘴(这里是不是我记错了他叫母亲和医生都闭嘴?好像这也不是很重要就不深究了)鸟的隐喻是伊卡洛斯--就是飞上天摔死的 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的儿子,而且我们这里看到鸟儿已经受伤了,父亲最后放手让他走,鸟儿的结局会是什么,和最后被太阳灼伤摔死的伊卡洛斯迎来同样的结局
伊卡洛斯是父亲,是诗人,是之前说自己像俄国资本家的那个人,从这开始,影片的氛围渐渐向主题“救赎”推进
人在弥留之际得到救赎,母亲在暮年因旧时的回忆得到救赎,这也和影片最后Bach的两手曲子相对应的

其实后面原本还写了一点东西,我还想写孩子对父亲母亲的态度,对他们的记忆。但写了一遍 六行话发现自己失败了,写人不是太容易,就像我跟塔科夫斯基的人类观不太一样,也许我就不能代表他作出发言 有很多对气氛的渲染我也不赘述了

镜子Зеркало(1975)

又名:写真 / Zerkalo / The Mirror

上映日期:1975-03-07(苏联)片长:108分钟

主演: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奥列格·扬科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亚历山大·米沙林 Aleksandr Misharin/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镜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