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9-08

镜子:属于老塔的观影手册

另外推荐一篇闲聊商业片方法论的小文商业片絮论,因为笔者会时不时拎出一些类型片做比较。
梦境,诗意可以说是老塔电影的两个关键词。那么接下来以《镜子》为例浅谈塔科夫斯基如何充分运用电影语言,去(掉)叙事,并且构造出感官充盈的诗意梦境。
电影的时间性
最易于被人类大脑接受的剧情应该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下一个场景紧接着上一个场景。最近比较典型的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骡子》就是这样。电影大结构是章回体,每一章都是老爷子的一趟运毒,程。每次运毒中的故事也都是线性的。甚至剧作结尾有一个经典的矛盾解决式结局。但是这种过于讨好普罗大众的叙事方式有时候会无法满足那些追求刺激的单。因此 好莱坞也并不总是终于线性。昆丁的成名作《低俗小说》就是不同故事时间线混乱碰撞的尝试。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大部分影片都在玩儿叙事游戏。但这些叙事方式无非是构造悬念冲突的方式,目标还是让我们的精神末梢受到微微刺激感到愉悦。
然而甚至时间本身的线性在塔科夫斯基的电影里都是消解的。抽出电影里的一幕,你无法准确定义出它与前后两幕的时间关系,仿佛是不可导非连续函数一般的特别。毕竟深度习也对非凸(凹)函数毫无办法。这一点在《镜子》中尤为明显,每一幕都是函数上的不连续点,都是孤立的艺术品。影片一开始就非同凡响。
镜子的第一幕是一个小男孩在看着电视机【00:09】。单单这个场景的试听就以经足够特别。一般来说好莱坞电影在介绍新出场人物或者故事主要场景的时候镜头会由远到近,更好的给到观众足够的背景信息,给人一种好戏就要上演的感觉。这里老塔却给出了一个 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一样极简感觉的场景
对于一个第一次看片的人来说,没有其他人与少年互动,因此他的身份未知,他代表任何人。房间细节未知,只能看到有一扇窗户,因此可以是任何房间。看起来只有这台散发着白噪音的电视有些特别。但是却又意义不明。回到正题,这个场景由于背景信息的严重缺失,叙事角度上的时间自然也是不明确的,你不知道少年做了什么,要做什么。严格来说,单从叙述角度,不管下个场景是什么,都会和这个场景的时间线性无关。那老塔在下个镜头给了我们什么?
第二幕刻画了一个少年在医生的催眠引导下治好了口吃【00:30】。同样是极简的声画,意义不明的孤立的剧情。但是当你把我截下来的两个画面并置,就会发现这两段剧情之间微妙的关系。第一幕的少年往电视机里看,第二幕的少年直视摄影机,这在经典电影语言里一般是回避的,象征直视观众(还记得《死侍》里面打破第四面墙是怎么表现的么),引申一下。也就隐含着第二幕的少年在电视机中看着电视机外的第一幕少年(另外声音的切入也暗示了这点),也看着大银幕外的我们。电视机的白噪音和少年的口吃是极好的呼应。将这两幕作为开头,再结合本片的自传性质,不难看出塔科夫斯基想表达的很简单,那就是“虽然很艰难,但是我要对你们坦露一些我自己的故事”。
这句话,没有叙事性,没有塑造角色,因此你不能寄希望于好莱坞的表达方式。再对比一下吧,我的语言是多么苍白,塔科夫斯基的影像是多么睿智丰富,充分展现着电影独有的表现力。他的电影不需要时间的约束,也不需要时间作为容器去推动剧情。镜头与场景的衔接充满了艺术创造力,迫使观众打开他们的感官充分联想。这与当代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观众依靠作品媒介与作者通灵,与作者共情,达到心灵上的愉悦。因此老塔素来拒绝评论自己的作品,对里面的内容盖章定论,他热烈欢迎我这样的电影爱好者观看,感受,解读他的电影。
电影的空间性
TODO..(主要会讲镜头的移动)
转场和剪辑
紧接着上面的话题。好莱坞电影剧情由于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就像是推着剧情前行的水流一样,会让人关注剧情推进,比较容易忽视掉场景之间的衔接点。但是老塔这种去剧情,还要逼迫着观众联想思考的作者就不一样了。场景之间的转场必然会突兀,必然引起关注,一开始意味不明的,潜意识搬的空镜头,总是出现在两幕之间。
影片正式开始后的第一幕是燃烧的房屋,作为过渡作为中间穿插了睡着的小塔科夫司机【16:35】,然后一段黑白的对强风压过灌木丛的空镜头描写【16.47】,最后是黑白影调的小塔科夫斯基从梦中醒来。紧接着就是影片第一段对母亲的超现实描写,其中还出现了父亲半裸的身体。这个重要的空镜头,有着莫名的压迫和不安感。从前面的旁白中提到过,父亲总是从那片灌木丛后出现。而此处的风仿佛父亲的魂魄一般穿过了树从回到木屋。【17:40】处用一件飘落的衬衫,切割了我的视角,紧接着就是父亲裸露的身体就充满了镜头,这可谓是最为诗意的性暗示了。这组镜头对应的几乎就是这样几句话。母亲总是傻傻地呆地望着那片树林,期望父亲会出现,然而出现的却只有无言的风,和别的陌生男人。 他渴望着父亲,然而父亲却像幽灵一样离开了,她只剩下歇斯底里,他的灵魂和肉体一样迅速衰败。
紧接着是第二段空镜头,从黑白的母亲忽而布满褶皱的手(注意那双手抚过的镜中正是),倏尔转又转到彩色的一双柔软温暖的手。温暖的手连接到透着阳光的带花的窗帘【20:01】,镜头又恢复了暖意。仿佛噩梦初醒。从对话中也
再比如印刷厂故事结束连接这个空镜头,上一幕是母亲在浴室中掩面哭泣。由这一幕之前和同事激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哭泣的原因和父亲的离去相关。与前面我在电话中的聊天对应,1935年父亲走了,和燃烧的房子是同一年。因此这一幕空镜头中,燃烧的房子正好表示着父亲的离去。(这么绕也是因为老塔电影不叙事,全靠自己拼贴场景中的故事)。下一幕是什么,是我现在的妻子正在望着镜子。承接上一个画面,又有了妻子望着镜中的自己,仿佛看着原野上母亲遥望燃烧的房屋一般。而对话中的我显得不耐烦,不负责任。
借由具有丰富含义的燃烧的房屋,我与我的父亲,母亲与我的妻子有了巧妙的二元映射。到此为止影片还没有表达父亲离去后母亲的痛苦,战争中把我一个人养大的艰辛。也没有直接描述我对妻子的伤害,但是靠着开篇这几幕已经构造好了影片的基调。
意象与诗意
一般对于诗歌来说意象的理解和解读是最重要的。对于老塔的电影来说同样如此。《镜子》中最重要的意象是镜子,但是显然镜子在片中不止具有一唯意义,而具有多重意义。











自然元素的使用







镜子Зеркало(1975)

又名:写真 / Zerkalo / The Mirror

上映日期:1975-03-07(苏联)片长:108分钟

主演: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奥列格·扬科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亚历山大·米沙林 Aleksandr Misharin/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镜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