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一个诗人,记不清是谁说的了。如果细心观察确实是这样。表面里每个人都很现实,为了工作,为了前程,为了票子、车子和美女不断努力。但在不经意间还是能发现每个人都有悄悄写隔行文字的时候。有的人写日记、有的人发状态、有的人在喝完酒以后嘟囔,我也曾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那一阵尤其迷恋海子的诗歌,因为他的忧郁气质,青春激情,质朴而又天马星空的想象令我十分向往,尤其是海子关于村庄、麦地、农民的文字更是心有戚戚。但现实生活是诗人是不受欢迎的,以至于提及就有一种嘲讽的口味。但我依旧认为诗人在任何时候都是高尚的,诗歌是人类任何时候都需要的。80年代姑娘们不爱玫瑰不爱洋房但喜欢诗歌,情诗像一把丘比特之剑可以轻易俘获芳心,90年代姑娘们仰慕摇滚,一把吉他、一头长发可以让她们投入你的怀抱。但是现在的年代既不属于诗歌,也不属于摇滚。人们物质丰盈,精神干瘪。这个时代有诗人,但这肯定不是个属于诗歌的年代,诗歌也成为商业化的一部分,成了商业的奴隶,要么被利用,要么被覆盖。
电影可以传达出诗的境地,但是更多的时候电影所谓的诗意其实一种抒情,和诗歌炽烈而多变的表达还是不在一个档次上。影史上也有所谓“诗电影”。当然这部《顾城别恋》是和诗电影八竿子打不着,同时也甚至也连基本的电影叙事都没有讲述清楚。除了大远景里新西兰的美妙景色,以及电影里青儿的曼妙身姿让我留恋之外,其他很少有打动人的地方。顾城在电影里更多的被塑造成一个没来由的精神病患者,脆弱与神经质有时候却是诗人气质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往往有宏大的一面,比如上文所说早逝的海子就有一种创造融民族和情感一体的“大诗”的愿望。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所以海子自我安慰是“皇帝”,这个时候可以说海子就是脆弱而神经的,这种脆弱和神经铸就了许多名篇。对顾城不太了解,但是大多数人都熟悉那首关于黑色眼睛寻找光明的句子。可以说顾城曾有过自己的诗歌理想,也曾对生活抱有美好期待。但电影里的讲述只是流于表面,人物心理变化的深层动机丝毫没有触及,干瘪,乏味 ,仿佛是在听一个人说:一个男人爱着两个女人,一个女人沉稳善良,一个女人性感漂亮,一个被他看做是母亲,一个被他看做是情人,而后来这个男人不知道为什么疯了,在这个两个女人抛弃他的时候发生了血案。仅此而已,若说作者只是借用顾城想简述一个关于“诗人”的故事,那么缺陷在于连基本故事的铺垫和起承传合都没有表达清楚,若说作者是为顾城本人一生拍的传记电影,那作者显然还需要加强对顾城,对诗人的基本认识。
诗人是浪漫的,尤其是像顾城那般以暴戾方式结束生命的诗人在世人眼里更是神秘的。这种神秘注定要被误读,就像这部电影。

顾城别恋顧城別戀(1998)

又名:The Poet / 詩人の恋

上映日期:1998-09-18(香港)片长:110分钟

主演:冯德伦 李绮虹 森野文子 张同祖 李志聪 Kai-Yang  

导演:陈丽英 编剧:刘天赐 Tin-Chi Lau